[发明专利]吸音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085801.3 | 申请日: | 2022-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120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8 |
发明(设计)人: | 刘敬华;李芬芬;黄善智;李烨;卢素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丽音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10K11/172 | 分类号: | G10K11/172;G10K11/162;G10K11/16 |
代理公司: | 广州广典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65 | 代理人: | 王东平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宝岗大***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音 装置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吸音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该吸音装置包括壳体、吸音主体和透声件;壳体具有一端开口的容纳槽,吸音主体设置于壳体靠近开口的一端,且壳体与吸音主体配合形成共振腔;吸音主体靠近共振腔的一侧形成有第一透声孔;共振腔内设置有与吸音主体连接的透声件,透声件呈筒状结构,透声件具有第一声孔和第二声孔,且第一声孔与吸音主体的第一透声孔连通,第二声孔与共振腔连通,透声件的筒壁相对第一透声孔的中心线倾斜设置。该吸音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中高频声音以及低频声音均形成良好的吸音,达到宽频吸声的效果,且可以形成模块安装结构,拆装方便,占用空间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吸音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吸音体作为一种较好的吸音装饰材料,普遍适用于大剧院、音乐厅、影剧院、录音室、演播厅、监听室、会议室、体育馆、展览馆、歌舞厅、KTV包房,家庭影视厅工厂、静音室,法庭,报告厅,审讯室等声学场所的吸声墙板、天花吊顶板等。现如今市面上声音吸音体材料大部分采用聚酯纤维吸音板,聚酯纤维吸音板是一种以聚酯纤维为原料经热压成型制成的兼具吸音功能的装饰材料,聚酯纤维吸音板有40多种颜色,表面形状有平面、方块、宽条、细条,可弯成曲面,使室内吸音设计更加灵活多变。并且现有的聚酯纤维吸音板虽对中高频声音处理较好,但对低频声音的吸音效果较差。而目前市场上的吸音板只能单一的吸收高频、中频或低频的噪音,无法同时吸收多种频率的噪音,较难达到宽频吸声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音装置,对于中高频声音和低频声音均具有良好的吸音效果,能够达到宽频吸声的效果。
实现上述目的包括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吸音装置,所述吸音装置包括壳体、吸音主体和透声件;
所述壳体具有一端开口的容纳槽,所述吸音主体设置于所述壳体靠近开口的一端,且所述壳体与所述吸音主体配合形成共振腔;所述吸音主体靠近所述共振腔的一侧形成有第一透声孔;
所述共振腔内设置有与所述吸音主体连接的所述透声件,所述透声件呈筒状结构,所述透声件具有第一声孔和第二声孔,且所述第一声孔与所述吸音主体的第一透声孔连通,所述第二声孔与所述共振腔连通,所述透声件的筒壁相对所述第一透声孔的中心线倾斜设置。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声件包括第一透声部和第二透声部,所述第一透声部呈竖向贯穿的筒状结构,所述第一透声部的顶端具有所述第一声孔,所述第一透声部与所述吸音主体连接,所述第二透声部呈锥形筒结构,且所述第二透声部的锥尖部插接于所述第一透声部的底端,所述第二透声部远离锥尖部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内壁相抵,所述第一透声部和所述第二透声部各自的侧壁均具有多个所述第二声孔。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声部呈倒圆台形结构。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声部的第二声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透声部的第二声孔的孔径,所述第一透声部的第二声孔的孔径范围为1mm~4mm,所述第二透声部的第二声孔的孔径范围为0.5mm~2mm;和/或,
所述第一透声部侧壁的开孔率大于所述第二透声部侧壁的开孔率,所述第一透声部侧壁的开孔率范围为30%~50%,所述第二透声部侧壁的开孔率范围为0.5%~5%。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声件设置有多个,各所述透声件呈阵列结构排布于所述共振腔内。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音主体包括依次设置的面盖板、吸音纸、吸音棉、共振吸音体和共振膜层,所述共振膜层上开设有所述第一透声孔,所述透声件与所述共振膜层连接,所述面盖板上开设有多个与所述吸音纸连通的第二透声孔。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共振吸音体开设有多个共振孔,各所述共振孔阵列排布形成蜂窝孔结构,且所述共振孔为正六边形孔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丽音声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东丽音声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08580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