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应用加速方法、装置、设备、平台及存储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211095743.2 | 申请日: | 2022-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143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4 |
发明(设计)人: | 刘忠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67/63 | 分类号: | H04L67/63;H04L67/61;H04L41/5041;H04L12/4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吴会英;臧建明 |
地址: | 10003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应用 加速 方法 装置 设备 平台 存储 介质 | ||
本申请提供一种应用加速方法、装置、设备、平台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接收应用加速服务平台通过至少一个网元设备发送的额外广域网接口创建请求;根据所述额外广域网接口创建请求创建额外的广域网接口,所述额外的广域网接口用于传输用户端订购的应用加速服务中待加速的数据包;获取用户端订购的应用加速服务中应用服务端网络地址集合,所述应用服务端网络地址集合中包括至少一个应用服务端网络地址信息;将所述额外的广域网接口与应用服务端网络地址集合进行绑定,以在传输待加速的数据包时,采用额外的广域网接口对所述待加速的数据包进行加速传输,并按照绑定后的应用服务端网络地址集合中的应用服务端网络地址信息发送给应用服务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应用加速方法、装置、设备、平台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新型技术推动家庭场景向数字化、智能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如直播、办公、游戏、教育等交互/高清视频类应用对网络带宽/时延/抖动极为敏感,需要大带宽、低时延、低抖动的确定性管道。当前运营商宽带提速并未完全满足家庭用户的差异化场景需求,在云会议、直播等情景经常会出现视频会议卡顿、直播声画不同步的情况,或是文件上传下载慢、跨境访问时延高等卡顿、掉线等网络质量问题。
现有的技术手段是基于运营商的宽带网络能力,为用户提供接入网、城域网、骨干网、业务侧的端到端服务质量保障(QoS)产品。
然而,QoS配置方案是基于现有的宽带WAN通道做QoS配置,并不能解决带宽不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应用加速方法、装置、设备、平台及存储介质,用以解决数据包加速传输带宽不足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应用加速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网关设备,包括:
接收应用加速服务平台通过至少一个网元设备发送的额外广域网接口创建请求;
根据所述额外广域网接口创建请求创建额外的广域网接口,所述额外的广域网接口用于传输用户端订购的应用加速服务中待加速的数据包;
获取用户端订购的应用加速服务中应用服务端网络地址集合,所述应用服务端网络地址集合中包括至少一个应用服务端网络地址信息;
将所述额外的广域网接口与应用服务端网络地址集合进行绑定,以在传输待加速的数据包时,采用额外的广域网接口对所述待加速的数据包进行加速传输,并按照绑定后的应用服务端网络地址集合中的应用服务端网络地址信息发送给应用服务端。
可选地,所述获取用户端订购的应用加速服务中应用服务端网络地址集合,包括:
接收网关管理平台发送的绑定指令;所述绑定指令是应用加速服务平台向网关设备发送的集合配置请求并通过从集合配置请求中提取到的至少一个应用服务端网络地址信息生成的;
对所述绑定指令进行解析,以获得所述绑定指令中包括的应用服务端网络地址集合。
可选地,还包括:
接收用户端发送的待加速的数据包及目标应用服务端网络地址信息;
判断所述应用服务端网络地址集合中是否包括所述目标应用服务端网络地址信息;
若确定包括所述目标应用服务端网络地址信息,则采用额外的广域网接口对所述待加速的数据包进行加速传输,并按照目标应用服务端网络地址信息发送给目标应用服务端。
可选地,所述待加速的数据包中包括:VLAN报头,VLAN报头包括VLAN标识信息;所述采用额外的广域网接口对所述待加速的数据包进行加速传输,包括:
获取预先为所述用户端订购的应用加速服务配置的服务质量QoS配置信息;
在所述QoS配置信息中查询VLAN标识信息对应的VLAN优先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09574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体前部构造
- 下一篇:垃圾焚烧协同碳中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