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天然抗菌的茶多酚-丝素/壳聚糖栓塞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116077.6 | 申请日: | 2022-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910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3 |
发明(设计)人: | 许建梅;李枫;李鹏飞;孙兴伟;张子凡;王建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L24/08 | 分类号: | A61L24/08;A61L24/10;A61L24/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中南伟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7 | 代理人: | 夏苏娟 |
地址: | 215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天然 抗菌 茶多酚 丝素 聚糖 栓塞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医疗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天然抗菌的茶多酚‑丝素/壳聚糖栓塞微球及其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以丝素蛋白/壳聚糖为基体材料,以壳聚糖微纳米粒为芯材,采用两步成球法制得大尺寸规格的茶多酚‑丝素/壳聚糖栓塞微球,再经冷冻干燥制得。本发明制得的茶多酚‑丝素/壳聚糖栓塞微球尺寸分布为200‑400μm、550‑750μm,抗菌效果超过99%,包封率超过70%,吸水重量增加率为在400‑500%左右,微球结构致密,多孔,球形较圆整,亲水性好,微球不易聚集而堵塞手术时的导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天然抗菌的茶多酚-丝素/壳聚糖栓塞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栓塞微球在经导管动脉介入治疗肿瘤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在介入栓塞治疗中,根据目标血管的大小需要选择相应尺寸的栓塞微球,微球应尺寸均一,具有不同粒径规格可供选择;作为与生物体直接接触的材料,微球应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低细胞毒性;栓塞时为了使微球到达尽可能远的血管端,微球还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可变形性;并且根据肿瘤的种类、病程等特点应能负载不同的化疗药物,对药物有良好的负载率,对药物释放具有可控性,最大程度的保持药物活性等。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栓塞微球产品仍比较单一,大都是不可降解的聚乙烯醇栓塞微球,此外,制备栓塞微球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载药方面,研究大尺寸微球制备的较少。而实际临床上对栓塞微球的尺寸要求在50-1200μm之间,根据栓塞部位的血管粗细选择相匹配规格的栓塞微球。目前的文献中鲜少有200μm以上的天然高分子聚合物栓塞微球。
在栓塞微球的研究领域,微球的制备材料有壳聚糖、藻酸盐、丝素、明胶、聚丙烯酸,或者两种不同材料如壳聚糖和丝素蛋白、壳聚糖和明胶等进行复合制备,制备技术有乳化交联法、膜乳化技术、静电分化成球技术。目前的文献中关于栓塞微球的研究大多采用单一方法制备微球,微球的尺寸偏小,很少有大于300微米的栓塞微球。而临床上有各种类型各种大小的肿瘤,部分肿瘤血管较大,特别是对于近端栓塞均需要大尺寸微球。但是目前的微球制备方法在制备大尺寸微球上都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不同的制备方法形成的微球尺寸有限,比如乳化交联法形成的微球尺寸大多在100μm左右,最小可到1μm左右,但是最大很难超过200μm;离子凝胶法制备的微球尺寸最小可到纳米级,但是最大不超过100μm,静电分化法制备纳米尺寸微球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制备较大尺寸微球较难。特别是每一种制备方法制备的微球都存在一定的尺寸范围。
茶多酚是从天然植物茶叶中提取出的30多种多酚类化合物的总称,约占茶叶总重的20%-30%。茶多酚的成分有黄烷双醇、黄烷醇、黄酮等,而黄烷醇含量最高,占茶多酚总量的70%-80%。黄烷醇是由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C)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组成,其中EGCG含量最高,约占总含量80%左右,具有较强的活性。
茶多酚具有优异的抗菌性,且抗菌谱较广,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但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最差。其抗菌机制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1)损伤细菌的细胞膜。茶多酚的酚羟基能与细菌结构中的氨基、羧基结合,与细菌的细胞膜发生反应,破坏细菌的细胞结构并导致细菌细胞膜损伤,从而产生直接的抗菌作用。(2)抑制细菌脂肪酸的合成。因为脂肪酸是细菌能量的只要来源,通过破坏脂肪酸的合成,对细菌毒素的合成起到抑制作用。(3)通过抑制细菌酶的活性,起到抗菌作用。例如可干扰细菌DNA螺旋酶的功能、抑制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和ATP合成酶的活性,从而抑制DNA复制和细菌能量的产生。茶多酚的抗菌活性与提取来源的不同,质量浓度和pH有关。有研究表明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随着茶多酚浓度的增加,抑菌效果更好。
因此可利用茶多酚的抗菌性,制备负载茶多酚的具有高效抗菌效果的栓塞微球,可以减轻栓塞手术中,导丝导管与人体动脉血管、组织接触可能会产生的炎症反应。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11607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异形双面胶异步对贴省料工艺
- 下一篇:一种纳米胶体金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