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黑水虻胚胎细胞原代培养漂洗装置、漂洗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120044.9 | 申请日: | 2022-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528715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4 |
发明(设计)人: | 李江怀;靳亮;况文东;陈俊晖;杨健;杨朝明;郑国华;张莉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江西省流域生态研究所);宿迁瑞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M1/12 | 分类号: | C12M1/12;C12M1/24;C12M1/00;C12N5/07 |
代理公司: | 南昌大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6135 | 代理人: | 魏威 |
地址: | 330000 江西***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黑水 胚胎 细胞 培养 漂洗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原代细胞培养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黑水虻胚胎细胞原代培养漂洗装置及方法,具体包括包括:用于为黑水虻的原代组织块提供原代培养漂洗场所的离心管;吹打漂洗原代组织块用的吸打装置,其外壁尺寸与离心管内壁尺寸一致,吹打漂洗原代组织块时紧密贴合离心管内壁;分离漂洗液的分离装置,其外壁尺寸与离心管内壁尺寸一致,分离漂洗液时紧密贴合离心管内壁。通过采用本方案中的黑水虻胚胎细胞原代培养漂洗装置及漂洗方法可以减少漂洗过程中黑水虻胚胎细胞被细菌真菌感染的概率,降低了黑水虻胚胎细胞污染的风险,提升了黑水虻胚胎细胞原代培养的成功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原代细胞培养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黑水虻胚胎细胞原代培养漂洗装置、漂洗方法。
背景技术
原代细胞培养广泛地应用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肿瘤学、细胞工程等领域,并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在各行各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昆虫细胞的原代培养是指将昆虫的各种组织从虫体(虫卵)中取出,经各种酶(常用胰蛋白酶)、螯合剂(常用EDTA)或机械方法处理,分散成单细胞(组织块),置于对应的昆虫细胞培养基中培养,使昆虫细胞得以生存、转化和传代的生物技术。
昆虫细胞培养是昆虫学研究的核心技术,昆虫细胞系广泛应用于昆虫生理、病理、毒理学等多个领域,在对于农业技术,经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存600多种的昆虫细胞系均是通过对各种昆虫细胞进行原代培养而得到的。由于昆虫细胞的特殊性,其原代培养周期漫长,原代细胞生长缓慢,相比较脊椎动物细胞的原代培养,昆虫细胞的原代培养技术一直进展缓慢,建系的速度和成功率远远低于脊椎动物。
黑水虻是腐生性的水虻科昆虫,能够取食禽畜粪便和生活垃圾,生产高价值的动物蛋白饲料,因其繁殖迅速,生物量大,食性广泛、吸收转化率高,容易管理、饲养成本低,动物适口性好等特点,从而进行资源化利用,其幼虫被称为凤凰虫,成为与蝇蛆、黄粉虫、大麦虫等齐名的资源昆虫,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而在黑水虻胚胎细胞原代培养的最初阶段,是最容易将污染源引入到培养物中的,造成原代培养物的污染而直接导致培养失败,经典的昆虫细胞原代培养步骤,既是在解剖镜的辅助下在超净工作台内对昆虫进行表面消毒、漂洗、解剖、漂洗、消化(打散)、转移到培养皿(板孔)当中。其中,通过在配置好的消毒剂和黑水虻生理缓冲液中反复浸泡、漂洗来达到将黑水虻表面(肠道)携带的微生物杀死和清除的效果。对黑水虻虫卵中的胚胎组织进行原代培养是成功率较高的。
相关技术中,缺乏专门的黑水虻胚胎细胞原代培养漂洗装置而使得黑水虻在漂洗过程引入细菌真菌,导致胚胎细胞原代培养的污染风险增大,影响黑水虻胚胎细胞原代培养的成功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黑水虻胚胎细胞原代培养漂洗装置。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黑水虻胚胎细胞原代培养漂洗装置,其中包括:
离心管,用于为黑水虻的原代组织块提供原代培养漂洗场所;
吹打漂洗原代组织块用的吸打装置,其外壁尺寸与离心管内壁尺寸一致,相互适配,吹打漂洗原代组织块时紧密贴合离心管内壁;
分离漂洗液的分离装置,其外壁尺寸与离心管内壁尺寸一致,相互适配,分离漂洗液时紧密贴合离心管内壁。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黑水虻胚胎细胞原代培养漂洗装置,通过与离心管内壁紧密贴合的吸打装置和分离装置,方便对黑水虻的原代组织块进行反复漂洗,减少了漂洗过程中污染的概率,提升了黑水虻胚胎细胞原代培养的成功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吸打装置包括吸管通道、吸打装置主体和滤膜,所述吸管通道与吸打装置主体固定连接,所述吸打装置主体为上下贯通结构,吹打漂洗原代组织块时靠近离心管底部的吸打装置主体端面设有滤膜,所述吸打装置主体外壁尺寸与离心管内壁尺寸一致,避免漂洗吹打过程中直接与外界空气接触,减少了黑水虻胚胎细胞被细菌真菌感染的概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江西省流域生态研究所);宿迁瑞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西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江西省流域生态研究所);宿迁瑞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12004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弓式结构的柔性覆盖系统及施工方法
- 下一篇:一种新型液液萃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