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多模态融合改善焦虑的特异性神经反馈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1121246.5 | 申请日: | 2022-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1768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7 |
发明(设计)人: | 卢青;姚志剑;张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5/369 | 分类号: | A61B5/369;A61B5/378;A61B5/246;A61B5/00;A61B5/16;A61M21/02;G06K9/00;G06N3/04;G06N3/08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曹坤 |
地址: | 21118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多模态 融合 改善 焦虑 特异性 神经 反馈 系统 | ||
1.基于多模态融合改善焦虑的特异性神经反馈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连接的脑电图采集模块(1)、实时处理模块(2)与视觉反馈模块(3),
所述脑电图采集模块(1)与实时处理模块(2)相连接,所述实时处理模块(2)与视觉反馈模块(3)相连接,所述视觉反馈模块(3)与脑电图采集模块(1)相连接,从而构成一个闭环系统;
其中,所述脑电图采集模块(1)包括相互连接的采集单元(11)及通讯单元一(12),所述通讯单元一(12)与实时处理模块(2)中的通讯单元二(21)相连,
所述实时处理模块(2)包括相互连接的通讯单元二(21)、数据预处理模块(22)、特征提取单元(23)及多模态特异性信号构建单元(24),
所述多模态特异性信号构建单元(24)采用多模态特异性信号构建单元与视觉反馈模块(3)中的范式控制单元(31)相连,
所述视觉反馈模块(3)包括范式控制单元(31)及显示单元(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模态融合改善焦虑的特异性神经反馈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脑电图采集模块(1)中,所述采集单元(11)采集脑电信号封装后通过通讯单元一(12)发送至实时处理模块(2);
所述实时处理模块(2)中的通讯单元二(21)从脑电图采集模块(1)获取脑电数据后,先经由数据预处理模块(22)对脑电图信号进行预处理,再经由特征提取单元(23)进行解码,通过多模态特异性信号构建单元(24),解码后的信号通过多模态特异性映射模型,获得情绪相关核心脑区活动的实时特异性映射信号;
所述实时处理模块(2)产生的特异性映射信号经过所述视觉反馈模块(3)中的范式控制单元(31)封装,最后显示单元(32)显示引导语与封装的特异性信号反馈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模态融合改善焦虑的特异性神经反馈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构成的闭环系统用于辅助制定个体化的神经反馈调控训练;
所述神经反馈是一种神经调控方法,其需连续进行反馈训练4~10个疗程;
其中,单次特异性神经反馈训练则由视觉反馈模块(3)内的范式控制单元(31)控制,其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基线静息态EEG:观察未训练前的用户静息状态下大脑的活动,建立神经反馈过程中所使用的调控阈值;
(2)、练习阶段:帮助被试熟悉实验流程,并协助被试构想出3~5个神经反馈策略,供练习使用,选取其中调控效果最好的1~2个用于正式的神经反馈训练中;
(3)、反馈训练阶段:被试通过已经构建好的策略进行3组正式神经反馈训练,通过下调特异性信号能量达到神经反馈效果;
其中,单组训练包含3种不同场景,分别为休息,调控与计算;
休息场景被试放松,使神经活动恢复到基线状态;
调控场景以视觉反馈形式向被试实时反馈特异性信号强度,要求被试使用反馈策略下调该特异性信号强度;
计算场景被试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帮助打乱并脱离前述的调控状态;
单个场景持续40秒,三种场景共按序重复4次;
(4)、迁移训练阶段:与反馈训练阶段流程相比,调控场景不再向被试提供特异性信号强度的视觉反馈,提示被试按之前构建好的策略继续进行主观调控,以测试被试的调控能力是否已经建立并可迁移至普通生活场景;该阶段其余流程与反馈训练阶段相同;
(5)、训练后静息态EEG:测试被试经过单个疗程神经反馈训练后静息状态下大脑活动强度的变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121246.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