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色胺类新精神活性物质4-HO-DIPT体内生物标记物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211123287.8 | 申请日: | 2022-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896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5 |
发明(设计)人: | 仲陈浩;陈金媛;赵森;孟梁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G01N30/06;G01N30/72;G01N30/86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忻明年 |
地址: | 310014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色胺类新 精神 活性 物质 ho dipt 体内 生物 标记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色胺类新精神活性物质4‑HO‑DIPT体内生物标记物及其应用,应用高效液相串联静电轨道离子阱高分辨质谱检测结合斑马鱼模型,通过筛查4‑HO‑DIPT的体内代谢产物,分析4‑HO‑DIPT的生物标记物。本发明克服色胺类新精神活性物质4‑HO‑DIPT在体内代谢速度快,在生物检材中的母体药物含量一般较低,提供一种利用体内代谢标记物进行检测,精确度高,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可靠。本发明所需的检测样本生物量较少,仅为100μl。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色胺类新精神活性物质4-HO-DIPT体内生物标记物及其应用,特别应用高效液相串联静电轨道离子阱高分辨质谱检测结合斑马鱼模型,通过筛查 4-HO-DIPT的体内代谢产物,分析4-HO-DIPT的生物标记物。
背景技术
色胺类新精神活性物质是一类含有色胺结构框架、具有致幻作用的化合物。许多古老的色胺类化合物以其强烈的致幻作用而闻名,如来自致幻蘑菇的赛洛西宾(Psilocybin)、赛洛新(Psilocin)和来自死藤水的二甲基色胺(DMT)。以赛洛新和赛洛西宾为代表的致幻蘑菇是传统的、天然的一类神经致幻剂,服用后能使人产生致幻作用,产生时间和空间的变形和幻觉。近些年,新型色胺类物质大量合成,它们具有与传统管制药物相似的化学结构和性质,却披着“合法的”外衣,已经成为不法分子的新目标。色胺类物质(tryptamines)具有吲哚环结构,是由吡咯环和苯环组成的融合双环,通过二碳侧链与氨基相连,目前已经确认的色胺类物质有45种。
1999年,自N,N-二异丙基-5-甲氧色胺(N,N-Diisopropyl-5-methoxy-tryptamine,5-MeO-DiPT),俗称‘Foxy’滥用后,新型色胺类致幻剂不断出现,经互联网销售而流行。根据UNODC的报告,直到2012年,约10%的新精神活性物质为色胺类,仅次于合成大麻类(23%)、苯乙胺类(23%)和合成卡西酮类(18%)。目前对于色胺类新精神活性物质分析方法的研究较少,仅有一些文献对单个色胺类化合物进行分析,如:BRANDT等对DALT的研究、MATTIN等对赛洛新的分析、 FABREGAT等对5-MeO-DiPT和5-MeO-MiPT的体内代谢研究,有少量文献报道对多种色胺类化合物进行分析,如MEYET等对37种色胺类衍生物的定性定量分析等。
因此对于色胺类新精神活性物质及其代谢物的检测刻不容缓。色胺类新精神活性物质进入人体后代谢较快,生物检材中其母药可检测的含量较低,因此确定色胺类新精神活性物质的生物代谢标记物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外对于色胺类新精神活性物质的代谢研究包括体内和体外代谢。体外代谢方法主要包括人肝细胞培养和肝微粒体孵育实验,体内代谢则以大鼠模型和斑马鱼模型为主。
4-HO-DIPT作为一种通过人工合成的色胺类新精神活性物质,目前暂未列入新精神活性物质管控名单。然而,目前对4-HO-DIPT的代谢产物尚不清楚,在人体在尿液中,4-HO-DIPT的主要代谢物仅鉴定出有4-HO-DIPT氧化物和4-HO-DIPT 的吡啶-N-葡萄糖苷酸。因此,通过合适的手段对4-HO-DIPT的代谢途径进行鉴定分析对于研究4-HO-DIPT的毒性机理具有重大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色胺类新精神活性物质 4-HO-DIPT生物标记物。
表1:检测色胺类新精神活性物质4-HO-DIPT的体内生物标记物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上述利用上述体内生物标记物在非诊断或治疗目的的检测色胺类新精神活性物质4-HO-DIPT上的应用。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上述利用上述体内生物标记物的一种非诊断或治疗目的的色胺类新精神活性物质4-HO-DIPT检测方法,具体是:
(1)取100μl尿液加入3倍体积的乙腈,涡旋,时间不少于30s,大于 12000rpm的转速离心一定时间,取上清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12328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照明电源箱
- 下一篇:一种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