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同时检测不同亚型免疫球蛋白的方法及试剂组合在审
申请号: | 202211123693.4 | 申请日: | 2022-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9424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0 |
发明(设计)人: | 张晓梅;邓橙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唯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68 | 分类号: | G01N33/68;G01N33/58;G01N33/543;G01N33/533;G01N21/64;G01N15/1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中科创为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384 | 代理人: | 彭涛;谢志龙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坑梓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同时 检测 不同 免疫球蛋白 方法 试剂 组合 | ||
本发明涉及物质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同时检测不同亚型免疫球蛋白的方法及试剂组合,往待检测的血清样本中加入标记有抗原的固相载体,混匀,震荡孵育;在血清样本中加入荧光素一标记的IgG二抗和荧光素二标记的IgM二抗的混合物,混匀,避光震荡孵育;对血清样本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可同时检测不同亚型免疫球蛋白的方法同时使用两种荧光素作为标记物,其中一种荧光素标记IgG二抗,另一种荧光素标记IgM二抗,可同时检测IgG和IgM,可节约时间,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物质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同时检测不同亚型免疫球蛋白的方法及试剂组合。
【背景技术】
免疫球蛋白(Ig),指具有抗体(Ab)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分子相似的球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的结合。按重链类型可将免疫球蛋白分为五类,即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D(IgD)和免疫球蛋白E(IgE)。
IgG是人体含量最高的Ig,在体内分布广泛,是血液和组织液的主要Ig。在经受抗原刺激后,IgG的产生时间仅次于IgM,是体液免疫反应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抗体。IgG半衰期为21天,是血清中浓度最高的抗体分子,占免疫球蛋白含量的70%,也是唯一一类能够穿过胎盘为新生儿提供母体免疫的抗体分子。大多数抗感染抗体与自身抗体都为IgG类。
IgM是迄今为止实际发现的在人体循环系统中最大的抗体,也是接触抗原首先发生反应的第一抗体。在体液免疫的早期阶段IgG数量不足,主要由IgM发挥清除病原的作用;当再次遭遇外来抗原后,IgM在血液中的浓度会迅速下降。
IgA分为血清型IgA和分泌型IgA,虽然血清型的IgA具有IgG和IgM的某些功能,但在血清中并不显示重要的免疫功能。IgD在正常人血清中含量很低,目前生物学功能尚不清楚。IgE是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的免疫球蛋白,可引起I型超敏反应,此外可能与机体抗寄生虫免疫有关。
IgG类和IgM类抗体在临床检测中具有重要意义,在传染病领域,IgM通常作为初次感染的指标,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IgG则提示既往感染。在自身免疫抗体检测中,IgG水平的变化可以提示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肌紧张性营养不良等疾病风险,有的项目不同的抗体亚型往往与不同的疾病密切相关,如抗磷脂抗体根据免疫球蛋白类别,分为IgA、IgG和IgM三种亚型。IgG、IgM型抗体阳性与临床表现相关,中、高滴度的IgG型抗体与血栓和病理妊娠的发生密切相关;IgM抗磷脂抗体与静脉血栓形成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直接相关。可见IgG和IgM为临床上常检测的抗体亚型,一些领域往往需要同时测定来辅助疾病的判断。
请参阅图1至图3,现有技术中检测抗体的方法,根据反应模式不同分为捕获法、间接法和双抗原夹心法。捕获法原理为将一定亚型的二抗固定于固相载体,捕获样本中对应亚型的抗体,然后与特异性抗原结合,一般捕获法适合含量较低的免疫球蛋白检测,如IgM。
间接法则是将抗原固定于固相载体,与样本中特异性的抗体结合,然后再结合一定亚型的二抗。从其原理上可以看出捕获法和间接法一个反应体系内只能检测一种亚型,无法实现同时检测。
双抗原夹心法原理为固相载体上固定抗原1,与样本中特异性的抗体结合,然后再结合抗原2,此法特异性更强,其可以检测到多种亚型的存在,但无法区分是哪一种。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可同时检测不同亚型免疫球蛋白的方法及试剂组合。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的一种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可同时检测不同亚型免疫球蛋白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往待检测的血清样本中加入标记有抗原的固相载体,混匀,震荡孵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唯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唯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12369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