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配电网无功极限承载力指数预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128924.0 | 申请日: | 2022-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491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30 |
发明(设计)人: | 周涵;李君明;于笑辰;杨帆;霍红;宋丽;李雪妍;髙靖尧;于鑫;王伟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丹东供电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18 | 分类号: | H02J3/18;H02J3/16;H02J3/14 |
代理公司: | 北京智绘未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89 | 代理人: | 郑直 |
地址: | 118016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配电网 无功 极限 承载力 指数 预测 方法 | ||
一种配电网无功极限承载力指数预测方法,在配电网实际运行当中,通过实时的对配电网无功极限承载力指数预测值进行计算。如果计算出的配电网无功极限承载力指数预测值偏低,则认为配电网内无功负荷需求较大,从而导致配电网的无功承载能力较弱,此时需要通过对热网和气网管道压力进行调节,以减少热网、气网供能的无功需求。同时还应调动配电网内其他未投入运行的无功补偿设备投入运行,以达到提升配电网无功承载能力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配电网无功补偿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配电网无功极限承载力指数预测方法。
背景技术
电力系统的主体结构有电源(水电站、火电厂、核电站等发电厂),变电所 (升压变电所、负荷中心变电所等),输电、配电线路和负荷中心。各电源点还互相联接以实现不同地区之间的电能交换和调节,从而提高供电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输电线路与变电所构成的网络通常称电力网络。电力系统的信息与控制系统由各种检测设备、通信设备、安全保护装置、自动控制装置以及监控自动化、调度自动化系统组成。电力系统的结构应保证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实现电能生产与消费的合理协调。随着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战略的提出,以电制热、电制燃气等为主要形式的热力网络和燃气网络与电力网络间的能量交互日益加强。同时,热网管道和燃气管道中能量输送需要经过加压泵实现,而驱动水泵和气泵的电动机以感应异步电动机为主。热网和燃气网管道压力大小直接由管道加压泵的运行状态决定,而加压泵电机的运行状态决定了热网和燃气网管道压力所对应的无功功率需求。因此,随着热网和燃气网规模的供能质量的不断提高,通过热网和燃气网管道压力状态能够对配电网总体无功功率需求的极限承载能力做出评估。而准确评估配电网无功极限承载能力,并根据这一极限承载能力对电网运行方式做出调整,是保障配电网无功电压稳定的关键,但是目前并没有准确评估配电网无功极限承载能力的方法,也就无法准确的对电网运行方式做出调整。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配电网无功极限承载力指数预测方法,从而获得配电网无功极限承载力指数。
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配电网无功极限承载力指数预测方法,包括:
在固定时间间隔组成的时间区间内,测量得到用于预测配电网无功极限承载力指数的参数测量值,并得到配电网无功极限承载力指数;
基于所述参数测量值来计算热网管道压力及燃气网管道压力对配电网无功极限承载力指数的影响因子;
依据影响因子计算配电网无功极限承载力指数预测值。
优选地,所述测量得到用于预测配电网无功极限承载力指数的参数测量值,包括:
在固定时间间隔组成的时间区间内,对配电网各节点电压、配电网各节点无功补偿装置的剩余感性无功出力、热网管道压力、燃气网管道压力、配电网电制热功率、配电网燃气发电功率进行测量,测量而得的配电网各节点电压、配电网各节点无功补偿装置的剩余感性无功出力、热网管道压力、燃气网管道压力、配电网电制热功率、配电网燃气发电功率就作为用于预测配电网无功极限承载力指数的参数测量值;
所述定义得到配电网无功极限承载力指数,包括:按照公式(1)获得配电网无功极限承载力指数F:
式中,UDNN为配电网内最高电压等级的额定电压,NLIMT为配电网节点数,NLIMT为自然数,NLIMT=1,2,…,ULIMT为固定时间间隔内配电网内第LIMT节点折算到配电网最高电压等级的电压,ΔQLIMT为固定时间间隔内配电网第LIMT节点无功补偿装置剩余的感性无功出力,QLIMT为配电网内第LIMT节点无功补偿装置的额定感性无功出力,LIMT为自然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丹东供电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丹东供电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12892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