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负极片、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211133652.3 | 申请日: | 2022-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393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何青青;杨龙飞;杨丽美;刘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13 | 分类号: | H01M4/13;H01M4/36;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飞联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857 | 代理人: | 刘杰 |
地址: | 3521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负极 电极 组件 电池 单体 用电 设备 | ||
本申请涉及一种负极片、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设备,属于二次电池技术领域。该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负极活性层,负极活性层包括覆盖于负极集流体的表面向外依次设置的第一负极活性层和第二负极活性层,第一负极活性层满足0.03≤εsubgt;1/subgt;/(τsubgt;1×/subgt;Ssubgt;1/subgt;)≤0.2,第二负极活性层满足0.01≤εsubgt;2/subgt;/(τsubgt;2×/subgt;Ssubgt;2/subgt;)≤0.08,且第一负极活性层的εsubgt;1/subgt;/(τsubgt;1×/subgt;Ssubgt;1/subgt;)的值‑第二负极活性层的εsubgt;2/subgt;/(τsubgt;2×/subgt;Ssubgt;2/subgt;)的值≥0.01。可以减小负极片整体的浓差极化,提升负极片的动力学,该负极片制得的电极组件在具备较高的能量密度的同时具有优异的循环性能。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二次电池技术领域,且特别涉及一种负极片、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锂离子电池中,其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则需要提升正负极片的面密度和压实密度;但是,高面密度、高压实密度的厚极片,对电解液的浸润和离子的传输均较为困难,而且在循环后期由于负极副产物堆积,使得电解液传输能力降低,导致负极片浓差极化增加。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申请提供一种正极片及其制备方法、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设备,以减小负极片整体的浓差极化。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负极活性层,负极活性层包括覆盖于负极集流体的表面向外依次设置的第一负极活性层和第二负极活性层;
第一负极活性层满足0.03≤ε1/(τ1×S1)≤0.2,第二负极活性层满足0.01≤ε2/(τ2×S2)≤0.08,且第一负极活性层的ε1/(τ1×S1)的值-第二负极活性层的ε2/(τ2×S2)的值≥0.01;
其中,ε1为第一负极活性层的孔隙率,τ1为第一负极活性层的曲折度,S1为第一负极活性层中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比表面积;
ε2为第二负极活性层的孔隙率,τ2为第二负极活性层的曲折度,S2为第二负极活性层中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的比表面积。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负极活性层满足0.03≤ε1/(τ1×S1)≤0.2,第二负极活性层满足0.01≤ε2/(τ2×S2)≤0.08,且第一负极活性层的ε1/(τ1×S1)的值-第二负极活性层的ε2/(τ2×S2)的值≥0.01,可以使得第一负极活性层处的电解液传输至第一负极活性材料表面的能力优于第二负极活性层处的电解液传输至第二负极活性材料表面的能力,且锂离子在极片中的扩散能力提高,从而减小负极片整体的浓差极化,提升负极片的动力学,该负极片制得的电极组件在具备较高的能量密度的同时具有优异的循环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13365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