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掺铝碳酸钴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143499.2 | 申请日: | 2022-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773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16 |
发明(设计)人: | 周思源;李长东;阮丁山;刘更好;卢星华;胡海涵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G51/06 | 分类号: | C01G51/06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陈航 |
地址: | 528137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碳酸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掺铝碳酸钴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配液:将可溶性钴盐、可溶性铝盐和分散剂溶解于水中,得到金属液A,将可溶性钴盐和可溶性铝盐溶解于水中,得到金属液B,配制碳酸氢盐作为底液,配制碳酸盐作为沉淀剂;(2)反应Ⅰ:将金属液A和沉淀剂并流加入底液中,反应,生成含有掺铝碳酸钴晶体的混合体系;(3)反应Ⅱ:待步骤(2)中生成的掺铝碳酸钴晶体的D50长到14‑15μm时,停止向混合体系中加入金属液A,同时将金属液B和沉淀剂并流加入混合体系中,反应,待生成的掺铝碳酸钴晶体的D50长至18‑20μm时,固液分离,得到掺铝碳酸钴。该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掺铝碳酸钴的大小均匀,无小颗粒,铝元素分布均匀。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池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掺铝碳酸钴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钴酸锂锂离子电池在高电压下可释放出更高的容量,在能量密度上占据独特优势。但是,高电压钴酸锂存在体相结构不稳定的问题,掺杂铝元素可以稳定以氧为骨架的层状结构,提高结构稳定性。四氧化三钴是钴酸锂的前驱体,其性能很大程度上由碳酸钴的性能决定。随掺铝量的提升,如何在碳酸钴中实现铝元素的均匀分布成为待攻坚挑战。同时,具有窄粒度分布的大颗粒碳酸钴会使钴酸锂更具优势,但在制备大颗粒碳酸钴时的反应过程中易出现颗粒团聚现象,此外,反应后期易产生小颗粒状的碳酸钴,影响产品品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掺铝碳酸钴及其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掺铝碳酸钴的大小均匀,小颗粒少,铝元素分布均匀。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掺铝碳酸钴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配液:将可溶性钴盐、可溶性铝盐和分散剂溶解于水中,得到金属液A,将可溶性钴盐和可溶性铝盐溶解于水中,得到金属液B,配制碳酸氢盐作为底液,配制碳酸盐作为沉淀剂;
(2)反应Ⅰ:将所述金属液A和所述沉淀剂并流加入所述底液中,反应,生成含有掺铝碳酸钴晶体的混合体系;
(3)反应Ⅱ:待步骤(2)中生成的掺铝碳酸钴晶体的D50长至14-15μm时,停止向所述混合体系中加入所述金属液A,同时将所述金属液B和所述沉淀剂并流加入所述混合体系中,反应,待生成的掺铝碳酸钴晶体的D50长至18-20μm时,固液分离,得到所述掺铝碳酸钴。
优选的,步骤(1)中,所述分散剂为富里酸。
优选的,所述金属液A中富里酸与铝的摩尔比为0.01-0.5。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金属液A中富里酸与铝的摩尔比为0.05-0.3。
优选的,步骤(1)中,所述金属液A及所述金属液B中的铝离子与钴离子的质量比为0.005-0.02。
进一步优选的,步骤(1)中,所述金属液A及所述金属液B中的铝离子与钴离子的质量比为0.008-0.0165。
优选的,步骤(1)中,所述金属液A及所述金属液B中的钴离子浓度为0.3-4mol/L。
进一步优选的,步骤(1)中,所述金属液A及所述金属液B中的钴离子浓度为0.5-3mol/L。
优选的,步骤(1)中,所述碳酸氢盐为碳酸氢铵。
优选的,步骤(1)中,所述碳酸盐为碳酸氢铵和/或碳酸铵,所述碳酸盐的浓度为1-5mol/L。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碳酸盐的浓度为2-3mol/L。
优选的,步骤(1)中,所述可溶性钴盐为氯化钴、硫酸钴及硝酸钴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的,步骤(1)中,所述可溶性铝盐为十八水硫酸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14349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羊群养殖系统
- 下一篇:虚拟对象的命中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