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均衡滋养类器官的三维培养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155603.X | 申请日: | 2022-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9130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0 |
发明(设计)人: | 李宏;李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精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M3/00 | 分类号: | C12M3/00;C12M1/00;C12N5/00;C12N5/071 |
代理公司: | 大连非凡专利事务所 21220 | 代理人: | 闪红霞 |
地址: | 51000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均衡 滋养 器官 三维 培养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均衡滋养类器官的三维培养装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内置有爬片,爬片底部与凹槽底部的间距为1‑5mm,爬片上有密集排列的超微孔,所述爬片上或爬片边缘与凹槽侧壁之间有培养液注入孔。可以使基质凝胶内的细胞/类器官从爬片上下两个方向接触培养液,不仅可以提高类器官的生成效率,更主要的是可保证不同维度/层面的细胞汲取培养液营养成分的效率和处理因素(药物对它们的影响程度)相同,避免出现乏氧和营养不良所致的细胞自噬和凋亡等现象,同时还可避免因换液及收集而导致类器官损伤的问题,确保类器官培养质量和实验检测数据的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类器官培养装置及方法,尤其是一种均衡滋养类器官的三维培养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类器官(Organoid)是一种在半固态基质凝胶中由具有增殖能力的干细胞、正常细胞或肿瘤细胞形成的多细胞三维(3D)立体结构。由于类器官在表型和功能上很好地保留了其来源组织的形态学特点、生物学功能和分子特征,且因可 “替身试药”而明显减少不必要的实验动物损耗,规避人体试验的伦理学问题,故类器官已作为新型离体实验模型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药物研发,在诸如疾病模型构建及防治、组织再生、损伤修复、器官移植技术改良、癌症的药敏筛查和疗效评估、用药安全性评价等领域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许多生物医学研究要求在实验体系内细胞的数量和/或类器官的数量及体积尽可能均一,以避免结果偏差,使获得的数据具有可靠性、可重复性,易于进行高通量分析。
现有类器官的构建方法大多是将来源于多能干细胞、动物组织和患者标本制成的细胞悬液接种到内含IV型胶原、层粘连蛋白、硫酸肝素蛋白多糖(HSPG)以及多种生长因子的Engelbreth-Holm-Swarm (EHS)小鼠肉瘤基底膜提取物胶状物/凝胶中进行体外3D培养,3D培养过程中,细胞在不断分裂增殖形成细胞团(spheroids)的同时,还可通过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和信号通讯结为一体,形成大小不一的类器官。然而,现有3D培养装置采用的是传统的二维细胞培养皿或孔板,具体操作是将接种有细胞的液态凝胶直接滴于培养皿或孔板底部,待液态基质凝胶变成厚度1 mm的半固态后再注入培养液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半固态的基质凝胶贴于培养皿/孔板底面,使得处于不同维度/层面的细胞汲取培养液营养成分的效率和处理因素(药物对它们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极有可能出现乏氧和营养不良所致的细胞自噬和凋亡等现象,从而进入退化、衰老乃至死亡等过程,影响类器官的形成。另外,现有培养装置还存在着因换液及收集而导致类器官损伤的问题,难以保证类器官培养质量和实验检测数据的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均衡滋养类器官的三维培养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均衡滋养类器官的三维培养装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可以是培养皿本身,或者是设置在载板上的凹槽,凹槽内置有爬片,爬片底部与凹槽底部的间距为1-5mm,爬片上有密集排列的超微孔(直径小于或等于1微米),所述爬片上或爬片边缘与凹槽侧壁之间有培养液注入孔。培养过程中爬片固定在凹槽内,培养结束后可将爬片从凹槽中取出,对类器官进行收集。
优选的是在凹槽侧壁上的多个卡件,每个卡件上有水平卡槽,所述爬片的边缘有数量与卡件相同且长度大于卡件的缺口,爬片的部分边缘置于卡槽内。
优选的是在凹槽底部有多个立桩,所述多个立桩分布于爬片的外周且与爬片紧密相接。
优选的是凹槽底部的尺寸与爬片相同,所述凹槽底部与侧壁之间的夹角为130-140度。
一种应用上述均衡滋养类器官的三维培养装置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步骤1. 将定量的接种有细胞的液态基质凝胶滴于爬片上;
步骤2. 当液态基质凝胶变成半固态后,通过培养液注入孔向凹槽内注入培养液,至培养液完全覆盖半固态基质凝胶表面为止;
步骤3.对半固态基质凝胶进行培养至细胞长成类器官,培养过程中定期更换培养液,所述更换培养液即将旧培养液吸出,通过培养液注入孔注入新培养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精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广州精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15560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