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预防小瓜虫病的斑点叉尾鮰家系苗种生态高效培育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169909.0 | 申请日: | 2022-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0028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3 |
发明(设计)人: | 钟立强;刘炬;王明华;张世勇;陈校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10 | 分类号: | A01K61/10;A01K61/13 |
代理公司: | 江苏德善律师事务所 32488 | 代理人: | 赵鹏 |
地址: | 210017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防 小瓜虫病 斑点 叉尾鮰 家系 苗种 生态 高效 培育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预防小瓜虫病的斑点叉尾鮰家系苗种生态高效培育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放苗前准备、放苗、投喂管理、水质底质管理、病害防控,本发明克服了传统家系苗种培育水体清瘦,鱼苗容易受惊扰,容易暴发小瓜虫病,鱼苗生长缓慢,培育效果差的缺陷,通过定期施用优选的肥料组合,提高水体浮游生物含量,为家系苗种提供优质生物饵料,促进生长,同时降低水体透明度,减少外界惊扰,此外,利用浮游动物的增加,生物防控,预防了小瓜虫病的暴发,显著提高了斑点叉尾鮰家系苗种的培育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斑点叉尾鮰家系苗种培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预防小瓜虫病的斑点叉尾鮰家系苗种生态高效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斑点叉尾鮰(Ictalures punctatus)原产于美国,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后,发展迅速,相继突破了养殖、繁殖、饲料、加工出口等环节技术难关,形成了从苗种繁育、养殖、加工、市场营销完整的产业链条,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品种之一。但是,种质来源得不到保障,累代养殖群体近交水平不断升高,养殖斑点叉尾鮰出现了明显的生长减慢、体色分化、病害高发和规格不齐等种质衰退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斑点叉尾鮰养殖业的经济效益,种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产业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瓶颈。因此,我国从2007年成立国家级斑点叉尾鮰遗传育种中心,开始利用家系选育技术开展斑点叉尾鮰良种选育。
家系育种过程中,鱼苗上浮开口摄食后,每一个家系的鱼苗需要在独立的标准化培育水泥池进行培育,4-5个月后,达50g左右,才在腹腔注射身份识别电子芯片后,所有家系的个体混入同一土池养殖。家系苗种在标准化培育水泥池培育时,水体较浅,透明度高,梅雨季节,连续阴雨容易导致小瓜虫病暴发,且小水体苗种往往生长速度慢,限制了苗种的培育质量,影响了后续的选育效果评估。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预防小瓜虫病的斑点叉尾鮰家系苗种生态高效培育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种可预防小瓜虫病的斑点叉尾鮰家系苗种生态高效培育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放苗前准备:放苗前一周,清洗消毒水泥池,注水后,施用2kg/亩氨基酸肥水膏、1kg/亩渔经富藻素1型和2kg/亩渔经活嫩爽肥水素肥水;
放苗:投放斑点叉尾鮰3-5cm鱼苗;
培育管理:包括投喂管理、水质底质管理、病害防控,培育期间维持水体叶绿素水平在30-70ug/L,枝角类为20-60个/L,其中,
投喂管理:鱼苗移入水泥池后3-5天,早晚各投喂浮游动物增强鱼苗体质,密度保持在15个/L;同时,每日开始鱼苗专用微粒子配合饲料S4进行训食,每天投喂4次;鱼苗摄食正常后,每日按鱼体重3%进行投喂,每日投喂2次,实际投喂量根据天气情况、水质情况、鱼苗摄食情况而定;
水质底质管理:培育前期,每半个月使用氨基酸肥水膏、富藻素1型和活嫩爽肥水素肥水;培育中后期,每半个月使用0.5kg/亩好水素和0.25kg/亩活力菌素调水;
病害防控:培育中后期,每半个月拌料投喂保肝宁和电解多维,同时每半个月使用底好片改底,后期再加入虫虫草和纤灭拌料投喂。
优选的,培育第一个月每两周施用氨基酸肥水膏2kg、富藻素1型1kg、活嫩爽肥水素2kg。
优选的,培育第二个月开始每两周拌料投喂保肝宁和电解多维。
优选的,放苗时,鱼苗的放养密度为60-70尾/立方米。
优选的,放苗后3-5天,投喂枝角类,投喂量为15个/L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未经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16990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