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加热油式焦炉在审
申请号: | 202211197523.0 | 申请日: | 2022-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4937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9 |
发明(设计)人: | 陈伟;杨俊峰;韩龙;李雨佳;李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焦耐(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B23/00 | 分类号: | C10B23/00 |
代理公司: | 鞍山嘉讯科技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24 | 代理人: | 陶新亚 |
地址: | 116085 辽宁省大连***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热油 焦炉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热油式焦炉,包括焦炉本体、加热油循环系统以及干馏煤气导出系统,焦炉本体包括炉底、加热室、炭化室以及炉顶,干馏煤气导出系统位于炉顶上方;加热油循环系统由设于加热室内的多个加热油通道、设于焦炉本体外部的换热器,以及连接各加热油通道与换热器的加热油循环管道组成,加热油循环系统设温度控制装置。本发明采用加热油加热炭化室实现煤的高温干馏过程,用于为加热油提供热量的热源可以是焦化厂的废热或者其它清洁能源,与采用煤气加热的常规焦炉相比,加热能源更加清洁环保,且焦炉本体结构更加简单,建设投资低;与电加热焦炉相比,用电量大幅减少,运行成本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炼焦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热油式焦炉。
背景技术
焦化行业是能源消耗高密集型行业。现阶段焦炉加热主要使用焦炉煤气、高炉煤气等燃料,燃烧后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CO2以及大气污染物NOx、SO2和颗粒物等。炼焦行业是钢铁、有色、化工和机械制造等行业的支柱产业,同时又是碳排放大户,近几年我国炼焦产能达4.5亿t左右,在生产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CO2,随着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亟需开发一种新型的焦炉加热方式以减少对炼焦产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申请公布号为CN114317011A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加热焦炉”,包括焦炉基础、焦炉本体、干馏煤气导出系统及焦炉车辆,焦炉本体设于焦炉基础上,焦炉本体包括炉底、炭化室、炉顶及加热室;炭化室与加热室均为多个,且间隔设置于炉底与炉顶之间;干馏煤气导出系统位于炉顶的上方;焦炉本体由耐火材料砌筑而成;加热室沿纵向间隔设置多个隔墙,将加热室分隔为多个独立的加热单室,每个加热单室内均设有电加热器。其采用电能加热实现煤干馏过程,与采用传统化工燃料加热的焦炉相比,加热能源更加清洁,能耗更加可控,电加热焦炉相较于传统焦炉,其本体结构及土建结构得到简化,降低了建设投资与施工强度,焦炉在生命周期内更加的安全、经济、环保。然而现阶段我国电能相对紧张,尤其是夏季对高耗电企业常采取限电措施,因此电加热焦炉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采用电加热的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加热油式焦炉,采用加热油加热炭化室实现煤的高温干馏过程,用于为加热油提供热量的热源可以是焦化厂的废热或者其它清洁能源,与采用煤气加热的常规焦炉相比,加热能源更加清洁环保,且焦炉本体结构更加简单,建设投资低;与电加热焦炉相比,用电量大幅减少,运行成本低。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加热油式焦炉,包括焦炉本体、加热油循环系统以及干馏煤气导出系统,焦炉本体由耐火材料砌筑而成,包括炉底、加热室、炭化室以及炉顶,炭化室与加热室间隔设置于炉底与炉顶之间;干馏煤气导出系统位于炉顶上方;所述加热油循环系统由设于加热室内的多个加热油通道、设于焦炉本体外部的换热器,以及连接各加热油通道与换热器的加热油循环管道组成,加热油循环系统设温度控制装置。
所述加热油通道沿机侧-焦侧方向通长设置,加热油通道的两端分别与加热油循环管道的对应端相连。
所述加热室包括中间加热室及端部加热室,中间加热室内在靠近炭化室的两侧分别设至少1列加热油通道,端部加热室在靠近炭化室的一侧设至少1列加热油通道。
对应加热室上部的加热油通道间距大于对应加热室中部及加热室下部的加热油通道间距。
所述换热器设有加热油入口一、加热油入口二、加热油出口一、加热油出口二、热源入口一和热源入口二,并且加热油入口一与加热油入口二相对设置,加热油出口一与加热油出口二相对设置;加热油循环管道包括加热油循环管道一及加热油循环管道二;同列的奇数加热油通道通过加热油循环管道一分别连接换热器的加热油入口一及加热油出口一;同列的偶数加热油通道通过加热油循环管道二分别连接换热器的加热油入口二及加热油出口二;加热油循环管道一上设流量调节阀一,加热油循环管道二上设流量调节阀二;各加热油通道与对应加热油循环管道相连的支路管道上分别设支路流量调节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焦耐(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焦耐(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19752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