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微生物菌剂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211198990.5 | 申请日: | 2022-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58069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7 |
发明(设计)人: | 刘海明;吕星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海明;吕星达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N1/14;C12N3/00;A01N63/38;A01N63/22;A01P3/00;A01P21/00;C12R1/125;C12R1/885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凡佳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947 | 代理人: | 张丽娜 |
地址: | 100071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防治 小麦 白粉病 微生物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微生物菌剂制备方法和应用制备的微生物药剂,包括BsP‑003菌株的枯草芽孢杆菌菌剂和DTZJ0125菌株的哈茨木霉菌菌剂,BsP‑003菌株的枯草芽孢杆菌菌剂有效活菌数均不少于1.0*1011cFu/g,DTZJ0125菌株的哈茨木霉菌菌剂有效活菌数均不少于1.0*1011cFu/g,枯草芽孢杆菌菌剂量为哈茨木霉菌菌剂的重量的2‑3倍。本发明有益之处在于:通过枯草芽孢杆菌菌剂和哈茨木霉菌菌剂的混合物作为微生物菌剂,不仅可以促进了小麦的根系的生长,而且枯草芽孢杆菌菌剂和哈茨木霉菌菌剂的促生效果要优于单独接种枯草芽孢杆菌菌剂或哈茨木霉菌菌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微生物菌剂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真菌病害,小麦白粉病是由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引起、发生在小麦上的病害。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叶鞘、茎秆、穗部均会受到侵染,导致植株整株倒伏;植株矮小细弱,穗小粒少,千粒重有显著下降,最终影响小麦产量。
现用于小麦白粉病的防治药剂,存在的弊端如下: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不太理想,容易复发;化学残留较高。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用于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微生物菌剂制备方法和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用于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微生物菌剂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用于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微生物菌剂制备方法制备出的微生物菌剂,包括BsP-003菌株的枯草芽孢杆菌菌剂和DTZJ0125菌株的哈茨木霉菌菌剂,BsP-003菌株的枯草芽孢杆菌菌剂有效活菌数均不少于1.0*1011cFu/g,DTZJ0125菌株的哈茨木霉菌菌剂有效活菌数均不少于1.0*1011cFu/g,枯草芽孢杆菌菌剂量为哈茨木霉菌菌剂的重量的2-3倍。
优选的,所述枯草芽孢杆菌菌量为1*100cfu.ML-1。
优选的,所述哈茨木霉菌菌量为1*50cfu.ML-1。
一种用于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微生物菌剂制备方法和应用,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枯草芽孢杆菌活化后,接种到枯草芽孢杆菌的液体种子培养基中培养以获得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种子液,其中枯草芽孢杆菌菌量为1*100cfu.ML-1;
S2、将哈茨木霉菌活化后,接种到哈茨木霉菌液体种子培养基中培养以获得哈茨木霉菌发酵种子液,其中菌量为1*50cfu.ML-1;
S3、按重量比称取51%的稻草、25.5%的麦麸、1.5%米糠、21.5%的贝壳粉和0.5%的(NH4)2SO4混合形成发酵料,加水使发酵料的含水率至75%,搅拌均匀后装入聚丙烯菌袋,每袋150g,121℃灭菌20min,获得灭菌后的发酵料;
S4、向灭菌后的发酵料中加入3ml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种子液及5ml哈茨木霉菌发酵种子液,室温发酵12天;培养12天后,对发酵产物进行干燥,通过筛分将发酵料与分生孢子分离,收集孢子粉并于4℃条件下保存,获得枯草芽孢杆菌与哈茨木霉菌的混合菌剂。
S5、将4℃保存的枯草芽孢杆菌和哈茨木霉菌分别用NA和PDA平板活化,于28℃恒温培养箱中分别培养2d和5d;将枯草芽孢杆菌接种到BYP液体培养基中,28℃、180转/min的恒温振荡培养箱中培养2天;将长满孢子的哈茨木霉菌株每平板加10ml灭菌生理盐水,用涂布器将孢子囊挂下接种到PDB培养基中,28℃、180转/min恒温振荡培养箱中培养5天。
优选的,所述枯草芽孢杆菌菌液孢子浓度调至1*90个/ml。
优选的,所述哈茨木霉菌菌液孢子浓度调至1*30个/m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海明;吕星达,未经刘海明;吕星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19899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