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物可降解的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211212532.2 | 申请日: | 2022-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492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9 |
发明(设计)人: | 王超;王均合;牟春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盛鼎高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75/04 | 分类号: | C08L75/04;C08L3/02;C08K13/06;C08K9/04;C08K3/36;C08K5/1515;C08K5/353;C08K5/053;C08K5/29;C08G18/44 |
代理公司: | 南京联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597 | 代理人: | 温中印 |
地址: | 276806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 降解 聚氨酯 弹性体 制备 工艺 | ||
1.生物可降解的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将环氧丙烷、环氧基纳米二氧化硅和催化剂进行预处理,将预处理后的环氧丙烷、环氧基纳米二氧化硅和催化剂加入反应釜中通入二氧化碳,加入一缩二丙二醇,加压,搅拌反应,提纯,得到改性聚碳酸亚丙酯二醇;
S2:将改性聚碳酸亚丙酯二醇加入异氰酸酯,搅拌升温反应,得到预聚体;将预聚体加入反应釜中加热,加入预热过的扩链剂,搅拌均匀,倒入预热模具中加热熟化,得到弹性体;
S3:将弹性体、热塑性淀粉和增容剂熔融共混挤出,得到生物可降解的聚氨酯弹性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可降解的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环氧基纳米二氧化硅加入量为环氧丙烷质量的3~5%;环氧丙烷:一缩二丙二醇的质量比为1:(2~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可降解的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反应釜加压压力为1.5~2MPa,搅拌反应温度为20~25℃,反应时间3~4h。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可降解的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所述催化剂结构为aM1•bM2•cX•d(CN)•fTBA•gL•hH2O•IOH•OR的液体双金属氰化物催化剂和双(三苯基正膦基)氯化铵复配组成,其中,其中,M1为两价金属,M2为三价或变价金属,X为卤素,L为含有n(n≥2)个配位体原子有机螯合剂,R为脱除一个羟基的小分子或单分子醇,a、b、c、d、f、g、h、I为0.01~10的数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可降解的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所述异氰酸酯为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所述扩链剂为1,4-丁二醇;步骤S3中,所述增容剂为对苯二甲酸二缩水甘油酯和2,2-(1,3-亚苯基)-二噁唑啉复配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可降解的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改性聚碳酸亚丙酯二醇:异氰酸酯:扩链剂的质量比为(1~1.5):1:(0.1~0.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可降解的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搅拌升温反应温度为75~85℃,时间3~3.5h;反应釜中温度为60~65℃,扩链剂预热温度为60~65℃,模具预热温度为60~65℃,加热熟化步骤为分别在80℃和100℃下熟化24h。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可降解的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按质量份数计,聚氨酯弹性体70~90份,5~25份热塑性淀粉和0.5~1份增容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可降解的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所述热塑性淀粉按如下方法制备:
S31:将淀粉和水加入反应容器中糊化消晶,烘干,磨粉;加入甲醇和乙醇进行醇沉,过滤,烘干,磨粉,得到消晶淀粉;
S32:将淀粉、水、甘油和尿素加入反应容器中糊化消晶,烘干,磨粉,得到糊化淀粉;
S33:将消晶淀粉、甘油、尿素和糊化淀粉进行搅拌共混,得到热塑性淀粉。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生物可降解的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S31中,淀粉:水的质量比为1:(2~4),糊化消晶温度为92~98℃,时间为0.5~1h;甲醇:乙醇的体积比为1:(1~7);步骤S32中,按质量份数计,淀粉10~12份,水40~48份,甘油2~5份,尿素1~2份,糊化消晶温度为92~98℃,时间为0.5~1h;步骤S33中,质量份数计,消晶淀粉20~30份,糊化淀粉20~30份,甘油30~40份,尿素10~20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盛鼎高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盛鼎高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212532.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