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池温度调节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213683.X | 申请日: | 2022-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7295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13 |
发明(设计)人: | 何峰;陈世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铝器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35;H01M10/6564;H01M10/6568;H01M10/6569 |
代理公司: | 重庆知竞合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91 | 代理人: | 李静 |
地址: | 408499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温度 调节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电池温度控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电池温度调节方法,用于对电池箱体进行制冷或者制热,电池箱体内设有内部换热器且电池箱体上连接有外部换热器,内部换热器和外部换热器之间流通有冷媒,内部换热器内一体成型有热交换流道,内部换热器和外部换热器之间设有控制器;电池温度调节方法如下:控制器控制冷媒由外部换热器向内部换热器内流动时,外部换热器、控制器以及内部换热器之间形成制冷回路,内部换热器被制冷;控制器控制冷媒由内部换热器向外部换热器流动时,内部换热器、控制器以及外部换热器之间形成制热回路,内部换热器被制热。本发明专利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电池温度控制系统无法同时对电池进行高效制冷和制热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温度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池温度调节方法。
背景技术
电池是新能源汽车中重要组成部分,电池需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工作,电池工作的温度不宜过高或者过低,因此现有电池箱体中设置有换热系统对电池箱体中的电池进行温度控制。目前电池温控系统主要包括直冷系统、低温散热器冷却系统、直接冷却水冷却系统、空冷、水冷混合冷却系统和直接空气冷却系统等,电池安装于电池箱体中,并在电池箱体中安装换热器对电池换热,换热器与前述电池温控系统连接而实现换热。
其中直冷系统主要由冷凝器、压缩机和蒸发器组成,压缩机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制冷剂经过冷凝器散热后流向蒸发器,制冷剂在蒸发器处进行吸热,从而完成对电池的冷却降温。低温散热器冷却系统是电池的一个单独系统,主要由散热器、水泵和换热器组成,冷却水在换热器处对电池进行吸热,吸热之后通过水泵流向散热器,散热器将冷却水中的热量通过散热风扇进行散发。直接冷却水冷却系统是前述直冷系统和低温散热器冷却系统的结合,散热器不再依靠散热风扇进行冷却,而是利用直冷系统中的制冷剂对低温散热器冷却系统中的散热器进行降温。空冷、水冷混合冷却系统是在直接冷却水冷却系统的基础之上又添加了对冷却水进行空气冷却的结构。直接空气冷却系统是利用前述直冷系统对驾驶舱进行降温,然后再将驾驶舱中的冷气吹向电池,从而实现了对电池的冷却降温。
以上多种冷却系统虽然都能够实现对电池箱体中电池的有效冷却,但是都存在如下缺陷:
1、上述所有的冷却系统均只有对电池的冷却功能,不具有制热功能。制热功能还需要依靠其他部件实现,例如加热器(内有加热棒)对水进行加热,水通过换热器再对电池进行制热,这样电池的制热和冷却的结构复杂。
2、直接冷却水冷却系统,空冷、水冷混合冷却系统均为对电池进行间接冷却的方式,对电池的冷却效率低。
3、换热器是安装于电池箱体的底板上,换热过程中电池的温度传递给换热器进行换热,电池箱体的结构复杂、重量大且换热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电池温度调节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池温度控制系统无法同时对电池进行高效制冷和制热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池温度调节方法,用于对电池进行制冷或者制热,电池箱体内设有内部换热器且电池箱体上连接有外部换热器,内部换热器和外部换热器之间流通有冷媒,内部换热器内一体成型有热交换流道,内部换热器和外部换热器之间设有控制冷媒流动方向的控制器;电池温度调节方法如下:
控制器控制冷媒由外部换热器向内部换热器内流动时,外部换热器形成冷凝器,内部换热器形成蒸发器,外部换热器、控制器以及内部换热器之间形成制冷回路,内部换热器被制冷;控制器控制冷媒由内部换热器向外部换热器流动时,外部换热器形成蒸发器,内部换热器形成冷凝器,内部换热器、控制器以及外部换热器之间形成制热回路,内部换热器被制热。
本方案的原理是:本申请中,通过控制器控制冷媒在外部换热器和内部换热器之间的流动方向,从而使得外部换热器、控制器和内部换热器之间形成制热回路和制冷回路,使得内部换热器能够被制冷或者制热,而内部换热器是连接于电池箱体内的,因此可以通过内部换热器对电池箱体中的电池进行制冷或者制热,使电池处于适当的温度环境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铝器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铝器时代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21368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