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节能型聚氨酯保温板生产装置及生产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211227831.3 | 申请日: | 2022-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5742140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07 |
发明(设计)人: | 陈昭;李静;李程北;张嵬亭;王文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凯雪冷链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3/22 | 分类号: | B29C43/22;B29C43/32;B29C43/34 |
代理公司: | 郑州芝麻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73 | 代理人: | 王林娜 |
地址: | 450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节能型 聚氨酯 保温 生产 装置 生产工艺 | ||
本发明涉及输送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节能型聚氨酯保温板生产装置及生产工艺。一种节能型聚氨酯保温板生产装置包括输送设备,输送设备包括第一传输机构、第二传输机构和转移机构。转移机构包括支架、运送组件、夹持组件和推送组件;支架固定设置,运送组件包括带轮、输送带和驱动部;带轮有三个,三个带轮呈三角分布,输送带套设于三个带轮的外侧,夹持组件有多个,多个夹持组件沿输送带的外周壁均布,在对聚氨酯保温板进行翻转时聚氨酯保温板在夹持组件的限制下处于竖直状态,进行晾板降温,且处于输送带上方的多个聚氨酯保温板相对于水平面呈阶梯状,相比于传统的多个聚氨酯保温板处于同一高度更有利于散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输送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节能型聚氨酯保温板生产装置及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聚氨酯保温板生产工艺简要概括其流程大致为:1、开卷→引送→剪切→贴膜→压筋→辊轮成型;2、钢板加热→涂料→层压机内发泡、固化、成型→锯切→翻转、堆垛→成品包装等步骤(自动化程度高,性能稳定)。值得注意的是,常见的堆垛包装区域由快速输送辊道、自动翻转、码垛、打包系统等设备组成组成,可以完成板材的输送、翻转、移动、包装等功能。
现有码垛包装区的自动翻转设备还兼备有晾板功能,对成型后的聚氨酯保温板进行散热,但由于传统的聚氨酯保温板生产装置中的自动翻转设备对晾晒板进行翻转时,聚氨酯保温板在晾板架上的间距紧密而影响散热效果且降低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节能型聚氨酯保温板生产装置及生产工艺,以解决现有的聚氨酯保温板在制备的过程中效率较低的问题。
本发明的一种节能型聚氨酯保温板生产装置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节能型聚氨酯保温板生产装置包括输送设备,输送设备包括第一传输机构、第二传输机构和转移机构;第一传输机构和第二传输机构分别设置于转移机构的两侧。
转移机构包括支架、运送组件、夹持组件和推送组件;支架固定设置,运送组件包括带轮、输送带和驱动部;带轮有三个,三个带轮均转动安装于支架,且三个带轮呈三角分布,其中一个带轮处于两个带轮的上方且靠近第二传输机构,处于下方的两个带轮分别靠近第一传输机构和第二传输机构;输送带套设于三个带轮的外侧;驱动部用于驱动至少一个带轮转动;夹持组件有多个,多个夹持组件沿输送带的外周壁均布,且随输送带同步转动,每个夹持组件布置成在转动至第一传输机构处时将第一传输机构上的聚氨酯保温板托起,随着输送带的转动,被夹持组件托起的聚氨酯保温板在夹持组件的限制下移动至输送带的上方,且处于竖直状态;当聚氨酯保温板在夹持组件的带动下移动至第二传输机构处后,推送组件将聚氨酯保温板推送至第二传输机构的多个输送辊上。
进一步地,每个夹持组件包括固定板、夹爪和连接弹簧;固定板固定安装于输送带的外表面,固定板的两端延伸至输送带的两侧,夹爪安装于固定板的两端,每个夹爪上设置有用于使聚氨酯保温板进入的卡槽,输送带转动时处于第一传输机构上的聚氨酯保温板在夹爪的带动下进入卡槽内。
进一步地,靠近第一传输机构的带轮为第一带轮,处于上方的带轮为第二带轮,靠近第二传输机构的带轮为第三带轮;卡槽的内部安装有连接板,固定板处于卡槽内,且通过连接弹簧与连接板连接,夹爪通过卡槽滑动安装于固定板,当聚氨酯保温板处于竖直状态时,聚氨酯保温板的下端与固定板相抵;推送组件包括限位柱和限位扣;限位柱竖直安装于支架上,限位扣固定安装于夹爪上,当夹爪随输送带移动至第二带轮和第三带轮区间时限位扣套在限位柱的外侧,且与限位柱在竖向方向滑动配合,夹爪处于水平状态;当限位扣套在限位柱的外侧时,输送带继续转动会带动固定板向下且克服连接弹簧的弹力向靠近第二传输机构的一侧移动,将处于卡槽内的聚氨酯保温板推到第二传输机构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凯雪冷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郑州凯雪冷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22783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动力电池上箱体及设计方法
- 下一篇:一种高容量锂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