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温旋转部件表面测温模拟试验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1231294.X | 申请日: | 2022-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97734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3 |
发明(设计)人: | 夏峥嵘;唐源蔚;丁铭;吉洁;张华;王进;谭仲刚;王波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发贵州黎阳航空动力有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K7/02 | 分类号: | G01K7/02;G01K13/08;G01K1/022;G01K15/00 |
代理公司: | 贵州派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2114 | 代理人: | 汪劲松 |
地址: | 550000 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温 旋转 部件 表面 测温 模拟 试验装置 | ||
1.一种高温旋转部件表面测温模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高温箱(1),沿着所述高温箱(1)的内侧表面设置有保温层(12),保温层(12)包围并形成了内腔(11),陶瓷吹气管(13)贯穿保温层(12)且一端与内腔(11)连通,另一端延伸至高温箱(1)的外侧;
转动系统(2),所述转动系统(2)主要由转盘(21)、转轴(22)、轴套(25)、电滑环(26)和电机(29)组成,其中,转轴(22)通过贯穿保温层(12)的轴套(25)与高温箱(1)转动连接,转轴(22)的一端位于内腔(11)中并与转盘(21)连接,转盘(21)上连接着待测部件(23),待测部件(23)表面与热电偶(24)的测量端连接,转轴(22)的另一端延伸至高温箱(1)外侧且与电机(29)相连,高温箱(1)外侧的转轴(22)上还设置有电滑环(26)和编码器(27),热电偶(24)从内腔(11)延伸至高温箱(1)外侧并与电滑环(26)连接;
信号处理系统(3),所述信号处理系统(3)接收来自热电偶(24)和编码器(27)的电信号;
气体发生装置(4),所述气体发生装置(4)包含至少三条气体管路,其中,第一气体管路与内腔(11)连通并提供待测部件(23)所需气氛环境,第二气体管路与陶瓷吹气管(13)连通并提供热气流,第三气体管路与转轴(22)连接并提供冷却气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温旋转部件表面测温模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气体管路包括多条独立的组分管路,每一条组分管路中对应一种组分,每一条组分管路中均设置有流量计(45);
所述第二气体管路中设置有流量计(45),用于控制通入气体流量;
所述第三气体管路中设置有流量计(45),用于控制通入气体流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温旋转部件表面测温模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机(29)通过联轴器(28)与转轴(22)相连;
所述转轴(22)上对应电滑环(26)安装位置处的最高温度值小于等于电滑环(26)的最大耐温;
所述编码器(27)的电气及机械参数与电机(29)相匹配,且编码器(27)套接在转轴(22)上并固定于电滑环(26)和联轴器(28)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温旋转部件表面测温模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固定支撑部件(2A),所述固定支撑部件(2A)沿着转轴(22)长度方向布置并与转轴(22)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温旋转部件表面测温模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体管路中的热气流包含颗粒物,包含颗粒物的热气流经陶瓷吹气管(13)进入内腔(1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温旋转部件表面测温模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套(25)固定在保温层(12)内,轴套(25)的耐温大于等于待测部件(23)的最高耐温。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温旋转部件表面测温模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22)和转盘(21)内部包含气体流道,且转轴(22)位于高温箱(1)外侧的部分开有通气孔(222),通气孔(222)与第三气体管路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温旋转部件表面测温模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待测部件(23)表面开槽,热电偶(24)埋设在槽内测温,槽内填高温陶瓷胶用以固定及绝缘;
或者,所述待测部件(23)表面与热电偶(24)通过高温陶瓷胶固化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温旋转部件表面测温模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22)上设置有刻槽(221),热电偶(24)位于刻槽(221)内,且在刻槽(221)内填充高温陶瓷胶绝缘以及固定热电偶(24)。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温旋转部件表面测温模拟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电偶(24)有多个,多个热电偶(24)的测量端连接在待测部件(23)表面的不同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发贵州黎阳航空动力有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中国航发贵州黎阳航空动力有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231294.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