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并联结构的直流电源系统及其控制电路在审
申请号: | 202211273524.9 | 申请日: | 2022-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287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7 |
发明(设计)人: | 洪小龙;邵全;陈忠;谢铖;胡迪;许磊;江炜楠;纪陈云;刘洋;李建柱;汤中会;李军;彭文斌;周明恩;王国强;韩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池州供电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2J7/04;H02J7/34;H02J1/10;H02J1/14 |
代理公司: | 合肥左心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52 | 代理人: | 姜玲玲 |
地址: | 2471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并联 结构 直流电源 系统 及其 控制电路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并联结构的直流电源系统及其控制电路,属于直流电源技术领域,包括n个电源模组DYM,并且每个电源模组DYM包括蓄电池组B、充电模块M、截止单元D,还包括连接充电模块M和蓄电池B的保护电器K以及放电回路FD。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并联结构的直流电源系统及其控制电路,并联结构的直流电源系统及其控制电路,通过设置多个电源模组DYM,并接在直流母线上,解决设置一组蓄电池组B的直流电源系统由于单个蓄电池损坏导致的整组无法输出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直流电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并联结构的直流电源系统及其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变电站和发电厂的直流电源系统,为保护、控制、自动装置等提供电源,是一个独立的电源。在正常运行时,充电装置承担经常负荷,同时向蓄电池组充电,以补充蓄电池组的自放电,使蓄电池组以满容量的状态处于备用,在交流电中断的情况下,由蓄电池组继续向负载提供直流电源,从而保证保护、控制及自动装置的正常工作。
由于铅酸蓄电池的固有特性及现有技术的限制,单节蓄电池的输出电压一般为2V,因此,在电力系统中均通过串联多个低电压的蓄电池来实现电压的提升,如在标称电压为220V的直流电源系统中,一般串联104节单体电压为2V的蓄电池。由于蓄电池组采用了104节单体蓄电池串联的结构,因此,其中一节蓄电池失效,比如断路,就会使得整组蓄电池无法输出电流。
申请号为201010598584.9的专利公布了一种并联的直流电源系统:包括交流配电单元,交流配电单元连接多个变换器,每个变换器上均连接有蓄电池;多个变换器经系统直流母线连接到直流配电单元,直流配电单元输出端连接负载;还包括检测交流配电单元的运行状况、并根据运行状况控制变换器、以及向上位机报告所述运行状况的监控单元;变换器将交流配电单元输出的交流电变为高压直流电,并在交流配电单元正常运行时,给蓄电池充电、经直流配电单元给负载供电,或者在交流配电单元异常时,利用蓄电池存储的能量给负载供电。本发明利用高频变换器技术将单体低压蓄电池转换为所需直流电压输出,系统中所有蓄电池互相隔离,从而实现蓄电池的无限制并联扩大系统容量。该专利利用蓄电池配合DC/DC变换装置作为一个配电单元,多个这样的配电单元并联,巧妙地将串接的蓄电池电源结构转为并联的电源结构,当某一个单元发生故障后,不影响其他并联电源的输出,提升了直流电源的可靠性,其症结在于由于采用了电力电子装置DC/DC作为输出,当负载发生短路故障后,电力电子装置由于自身具有的快速保护特性,使得整个系统无法输出短路电流,过电流保护元件断路器或熔断器无法动作,从而造成电源失压;由于采用了大量的电力电子装置,其成本也一直高居不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并联结构的直流电源系统及其控制电路,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并联结构的直流电源系统,包括n个电源模组DYM,并且每个电源模组DYM包括蓄电池组B、充电模块M、截止单元D,还包括连接充电模块M和蓄电池B的保护电器K以及放电回路FD;
充电模块M的输入端接交流电源AC,输出端接通过保护电器K接蓄电池组B、截止单元D以及放电回路FD;
其中,截至单元D控制电流单向导通电气元件,输出接至直流母线。
进一步地,电源模组DYM输出的正极接至直流母线的正极,输出的负极接至直流母线的负极,n≥2。
进一步地,保护电器K具有过电流保护作用,采用断路器、熔断器;
蓄电池组B采用铅酸蓄电池或磷酸铁锂电池;
截至单元D采用二极管、可控硅或IGBT器件,以及二极管、可控硅IGBT器件的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池州供电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池州供电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27352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