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米流体碳捕集能力评估与预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296325.X | 申请日: | 2022-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316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邹全乐;江城子;梁金燕;赵佳佳;霍紫煊;许博超;文易洪;张天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5/00 | 分类号: | G01N15/00 |
代理公司: | 重庆缙云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50237 | 代理人: | 王翔 |
地址: | 40004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流体 碳捕集 能力 评估 预测 方法 | ||
1.一种纳米流体碳捕集能力评估与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纳米流体碳捕集系统进行纳米流体碳捕集能力评估与预测;
所述纳米流体碳捕集系统包括气体供应系统、纳米流体供应系统、碳捕集解吸系统和碳解吸测试系统;
所述气体供应系统包括气体混合室(2)、质量流量控制器(3)和干燥室Ⅰ(14);所述气体混合室(2)具有注气口(1);所述气体混合室(2)通过管道连接气体质量流量控制器(3)的进气口;所述气体质量流量控制器(3)的排气口通过管道连接干燥室Ⅰ(14);
所述碳捕集解吸系统包括可变体积装置(4)、支架、气缸、带孔气管(8)和遮蔽套筒(9);所述可变体积装置(4)内部具有反应腔(7);所述反应腔(7)容积可调节;所述反应腔(7)的顶部具有排气口、底部具有进液口和液体排出口;所述支架、带孔气管(8)和遮蔽套筒(9)布置在反应腔(7)中;所述支架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和导杆;所述带孔气管(8)的一端连接在第一立柱侧壁上;所述导杆悬挑在第二立柱的侧壁上;所述导杆的悬挑端插入带孔气管(8)中;所述导杆上套接有滑动轴套;所述遮蔽套筒(9)整体为一端敞口一端封闭的筒体结构;所述遮蔽套筒(9)的封闭端连接滑动轴套的外圈;气缸的升缩杆固定连接在滑动轴套上;气缸带动滑动轴套在导杆上移动,继而使得带孔气管(8)插入或抽出遮蔽套筒(9)的内腔中;所述带孔气管(8)插入遮蔽套筒(9)的内腔中时,侧壁的气孔逐个被封闭;所述带孔气管(8)抽出遮蔽套筒(9)的内腔中时,侧壁的气孔逐个被开放;所述带孔气管(8)靠近第一立柱的一端具有进气口,该进气口通过软管连接反应腔(7)的进气口;所述反应腔(7)的进气口通过管道与气体供应系统的干燥室Ⅰ(14)的排气口连接;
所述纳米流体供应系统包括液泵(5)和纳米流体添加口(6);所述液泵(5)的进出口分别通过管道连接可变体积装置(4)壳体的底部的进液口和液体排出口,使得纳米流体在反应腔(7)内循环流动;所述液泵(5)的进口处设置有作为纳米流体添加口(6)的支管;
所述碳解吸测试系统包括储气瓶(11)、干燥室Ⅱ(140)和气体分析仪(12);所述反应腔(7)的排气口通过管道将未被捕集及解吸的气体送入储气瓶(11)储存;所述反应腔(7)与储气瓶(11)连通的管路上设置有干燥室Ⅱ(140);所述储气瓶(11)的排气口(13)连接气体分析仪(12);所述气体分析仪(12)对气体浓度进行测定;
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向反应腔(7)内部充入纳米流体;反应腔(7)内的纳米流体浸没内带孔气管(8)和遮蔽套筒(9);反应腔(7)内的纳米流体上方留有一定空气;
2)设定气体质量流量控制器(3)的流量,通过注气口(1),向反应腔(7)内注入被测气体;被测气体进入带孔气管(8),并从小孔逸出,在上浮过程中被纳米流体部分吸收;被测气体含有二氧化碳、硫化氢或二氧化硫;
3)纳米流体上方溢出的剩余气体经干燥室Ⅱ(140)干燥后进入气体分析仪(12),实时测量并记录尾气的气体浓度;
4)计算纳米流体吸收气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如式(1.1)所示:
式中,V1为吸收的气体体积,C为注入气体中的被吸收成分的浓度,Ct为t时刻气体分析仪测定的被吸收气体的浓度,Δt为气体分析仪的测量间隔,为减小误差可取0.5秒至1秒。Q为质量流量控制器设定的气体流量;
计算气体的总体积,计算方法如式(1.2)所示:
V2=Q×C×T(1.2)
式中,V2为气体的总体积,Q为质量流量控制器设定的气体流量,C为注入气体中的被吸收成分的浓度,T为测试总时长;
计算气体的捕集率,计算方法如式(1.3)所示:
计算解吸后气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如式(1.4)所示:
式中,V3为解吸后的气体体积,Ct为t时刻气体分析仪测定的解吸气体的浓度,Δt为气体分析仪的测量间隔,Q为质量流量控制器设定的气体流量;
计算碳捕集的利用率,计算方法如式(1.5)所示:
5)通过调整带孔气管(8)开放气孔的个数、液泵(5)控制的纳米流体流速、反应腔(7)的体积或注入的被测气体参数,重复上述实验步骤,进行多次实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296325.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