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人防预留套管的封堵结构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302221.5 | 申请日: | 2022-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1387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3 |
发明(设计)人: | 刘亮;董志杰;胡金杰;陈梓涵;段远;白金铭;张玉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中车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3/22 | 分类号: | H02G3/22;H02G15/013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1 | 代理人: | 张丽霖;肖秉城 |
地址: | 226017 江苏省南通市崇州大道60号***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人防 预留 套管 封堵 结构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人防建筑结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人防预留套管的封堵结构及方法,封堵结构包括预留套管和外扩管壳,至少两根线缆组合形成线缆束,线缆与线缆之间的缝隙填充防火胶泥,线缆束外包覆防火橡胶,所述外扩管壳的直径大于所述预留套管的直径,所述外扩管壳套设在预留套管外,所述线缆束与外扩管壳之间填充防火胶泥。本申请通过在预留套管的两端增加外扩管壳,在预留套管内以及预留套管与外扩管壳之间填充防火胶泥,从而使得封堵严密,满足要求。同时外扩管壳是分体的,对于拉线缆是没有影响的,填充完防火胶泥后在安装了下支撑板,通过下支撑板对线缆束形成支撑,降低对线缆束的磨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防建筑结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人防预留套管的封堵结构及方法。
背景技术
电线电缆用以传输电能,信息和实现电磁能转换的线材产品。广义的电线电缆亦简称为电缆,狭义的电缆是指绝缘电缆,它可定义为:由下列部分组成的集合体;一根或多根绝缘线芯,以及它们各自可能具有的包覆层,总保护层及外护层,电缆亦可有附加的没有绝缘的导体。一般是将套管穿设并固定于墙上,然后将电缆穿设于套管并用水泥对套管的两端进行封堵。
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及区间中,人防门两侧或上方预留有不同数量和直径的套管,便于相关管道和线缆的穿越。根据行业标准规定,如果电缆桥架直接穿过临空墙、防护密闭隔墙和密闭隔墙,多根电缆穿在一个孔内,工程的防护、密闭性能均被破坏。所以,在此处位置穿墙时,必须改为电缆穿管方式。应该一根电缆穿一根管,并符合防护和密闭要求。同时,在电缆穿越墙体施工完毕后,以防火胶泥进行封堵。
但现场通常由于套管预留数量不足、施工单位未按图纸施工等原因,一根管穿多根线缆的情况非常普遍,而一管穿多线缆,如果线缆比较多,线缆与线缆之间就无法填充防火胶泥,会导致封堵不严密,达不到验收标准。常规的处理措施如补开孔洞和重新穿线又涉及结构安全、返工及工期不足等问题,因此,亟需一种无需返工又能保证封堵严密性的处理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目前的一根预留套管穿多根线缆,如果线缆较多,则无法填充足够的防火胶泥,会导致封堵不严密,达不到验收标准问题,提供一种用于人防预留套管的封堵结构及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人防预留套管的封堵结构,包括预留套管和外扩管壳,至少两根线缆组合形成线缆束,线缆与线缆之间的缝隙填充防火胶泥,线缆束外包覆防火橡胶,所述外扩管壳的直径大于所述预留套管的直径,所述外扩管壳套设在预留套管外,所述线缆束与外扩管壳之间填充防火胶泥。
本申请通过在预留套管的两端增加外扩管壳,外扩管壳的直径大于预留套管,因此可以在预留套管内以及预留套管与外扩管壳之间填充防火胶泥,从而使得封堵严密,满足要求。
优选的,所述外扩管壳包括连接段、外扩段和填充段,所述连接段与所述预留套管连接,连接段与预留套管之间设有防火橡胶,所述外扩段的直径从连接段处逐渐扩大到填充段。
优选的,所述外扩套管包括左套管和右套管,所述左套管和右套管上均设有第一固定耳。外扩套管由相互分离的左套管和右套管组成,这样方便外扩套管与预留套管的安装,如果是一体的,则需要在穿线的过程前就先把外扩套管安装上,这样就不方便后续对多根线缆之间填充防火胶泥,以及对形成的线缆束包裹防火橡胶。分体式的可以先将线缆都安装好后,在进行填充包裹,最后安装外扩套管,只要包覆的线缆束的长度超过外扩套管的长度即可。
优选的,还包括上封板和下支撑板,所述上封板、下支撑板与所述外扩管壳远离预留套管一侧连接,所述上封板和所述下支撑板与所述线缆束接触的一侧为弧形。通过上封板和下支撑板对防火胶泥进行阻挡,保证防火胶泥在外扩管壳内的稳定性,同时保证线缆束搭在下支撑板上,下支撑板是弧形的,对线缆束形成支撑,使得线缆束与外扩管壳边缘的底部不相交,如果线缆束与外扩管壳底部的边缘接触就是点的接触,会容易将线缆束磨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中车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中车机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30222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RGV穿梭车及转运装置
- 下一篇:一种顺层钻孔荷电增效多级过滤除尘装置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