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永临结合的隔振结构及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306081.9 | 申请日: | 2022-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5680036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03 |
发明(设计)人: | 王宇飞;唐仁;关键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岩土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1/08 | 分类号: | E02D31/08;E02D29/02;E02D17/02;E02D17/04;E02D5/76;E02D15/04;E02D17/08;E02D3/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115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结合 结构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永临结合的隔振结构,所述的隔振结构布置在建筑与振源之间,隔振结构包括两片现浇混凝土挡墙、底板和隔振空沟,所述隔振空沟为通过两片现浇混凝土挡墙和底板构成的U型结构的中空沟槽;本发明的隔振空沟采用了锚杆作为拉锚体系,有利于控制隔振沟侧壁的变形和减少侧壁弯矩,增强了空沟的稳定性。隔振空沟采用放坡式开挖,支护锚杆兼做隔振空沟拉锚体系。不仅施工方便,同时永临结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空沟的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隔振领域,具体是一种永临结合的隔振结构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应的是人们对于出行快速便捷和货物流通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发展需求,国家集中力量修建了大量铁路,其中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成为发展趋势。然而,由铁路产生的振动可能会会引起周围建筑物的损坏、导致周围居民的不适、影响精密仪器的灵敏度,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铁路运行产生的振动进行隔振。
减振措施通常可分为三类:振源处的主动减振、传播路径的减隔振(隔振屏障)、受振体的被动隔振。对于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低频振动减振措施常用隔振屏障。
常见的减振屏障可根据填充材料的不同分为填充隔振沟和隔振空沟,且隔振空沟的隔振性能要优于填充隔振沟。隔振沟的深度是对隔振效果影响很大,深度变深之后,土体颗粒表面动力响应明显降低。然而实际工程中,对于深度较大的空沟存在开挖难度大、支护费用高及受水土压力作用存在不稳定的问题,本发明旨在设计一种开挖简便、成本费用低、能适应多种深度的隔振空沟。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一种永临结合的隔振结构及施工方法,主要为了开发一种成本费用低、稳定性较高、易于施工的隔振空沟及其施工方法,能够有效的降低周围振动对建筑的影响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永临结合的隔振结构,所述的隔振结构布置在建筑与振源之间,隔振结构包括两片现浇混凝土挡墙、底板和隔振空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振空沟为通过两片现浇混凝土挡墙和底板构成的U型结构的中空沟槽;所述两片现浇混凝土挡墙的上部设置有第一台阶状安装座,设置预制混凝土盖板支撑在两个第一台阶状安装座上,作为隔振空沟的支护结构以及用于防护杂物掉落,在所述的两片现浇混凝土挡墙外侧对称粘贴有橡胶层垫,靠近振源一侧的所述现浇混凝土挡墙的橡胶层垫外侧设置有倒三角形的回填层一,所述远离振源一侧的所述现浇混凝土挡墙的橡胶层垫外侧设置有倒三角形的回填层二,所述回填层一至少包括减震材料。
隔振空沟的深度由振源大小、建筑物振动等级要求进行确定,深度为4m~8m;减震材料为橡胶粒和砂的复合材料。
所述两片现浇混凝土挡墙的上部设置有第二台阶状安装座,设置预制混凝土中板支撑在两个第二台阶状安装座上。
所述的隔振结构的基坑采用放坡开挖,当隔振空沟深度小于5m时采用纯放坡开挖;当隔振空沟深度大于5m时,采用放坡以及钢筋锚杆支护配合开挖,开挖至基坑底后,后接钢筋锚杆至空沟混凝土挡墙,即钢筋锚杆兼做空沟放坡开挖支护结构及空沟挡墙永久拉锚结构的钢筋锚杆,锚杆长度不少于空沟深度的1.5倍,锚杆倾角为15°,竖向间距为1.0~1.5m。
所述的混凝土挡墙厚度不少于450mm,底板厚度不少于500mm;混凝土挡墙与底板连接处按45°加腋,加腋长度为500mm,混凝土挡墙顶部的第一台阶状安装座高度和宽度均不少于200mm;当空沟大于5m时,所述两片现浇混凝土挡墙的上部设置第二台阶状安装座,第二台阶状安装座高度和宽度均不少于200mm。
所述的隔振结构的基坑放坡开挖时,钢筋锚杆伸出开挖放坡面不少于500mm,后接钢筋锚杆搭接长度不少于10d,钢筋锚杆伸入空沟挡土墙不少于200mm,锚杆与挡土墙连接处端头采用500mm×500mmL字型钢筋与锚杆双面焊接。
还包括一种永临结合的隔振结构的施工方法,步骤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岩土勘测设计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岩土勘测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30608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