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稻蛙共作提质增效栽培技术在审
申请号: | 202211314232.5 | 申请日: | 2022-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573569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07 |
发明(设计)人: | 殷春渊;王书玉;刘贺梅;孙建权;胡秀明;王和乐;张金霞;张倩倩;田芳慧;邵性宽;胡胜利;王东海;李勋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新乡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
主分类号: | A01G22/22 | 分类号: | A01G22/22;A01G22/00;A01K6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泽信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01 | 代理人: | 张艳萍 |
地址: | 453002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种稻 蛙共作提质 增效 栽培技术 | ||
本发明公开了农业技术领域的一种稻蛙共作提质增效栽培技术,该稻蛙共作提质增效栽培技术包括如下步骤:择环境良好,远离污染源,土壤底质自然结构不含沙土,保水性能好,且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稻田若干亩;将稻田分割成若干相同大小的种植田,相邻的种植田之间挖设沟渠,便于灌溉;在种植田的四周挖设蛙沟,蛙沟与沟渠相通,并在蛙沟以及沟渠内铺设生石灰,对蛙沟以及沟渠进行消毒,本发明通过在种植田的四周挖设蛙沟以及蛙岸,用于养殖青蛙,利用青蛙对水稻除虫,利用害虫养殖青蛙,并且利用青蛙的排泄物作为水稻的天然肥料,促进水稻的生长,种植过程中不需要使用农药进行除虫,保障了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健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种植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稻蛙共作提质增效栽培技术。
背景技术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种产业形式。狭义农业是指种植业,包括生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等农作物的生产活动。
稻蛙共作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有机农业复合生产模式,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通过青蛙在稻田里养殖,实现以稻养蛙、以蛙护稻、以蛙促稻,两者互惠互利,该模式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优势。水稻生产从单一的种植结构转为种养结合的复合结构,建立了稻渔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保持和改善稻田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在系统内的循环和再利用,实现少施化肥农药,提高稻米品质,稻渔双收,是一项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农业生产技术。
水稻的种植技术,起源于中国,步骤如下:整地-育苗-插秧-除草-除虫-施肥-灌排水-收获-干燥-精选。现有的水稻种植技术中人们为了追求较高的稻谷产量,会在种植过程中投入大量的化肥和农药,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较大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大米需求也逐渐提高,稻蛙共作栽培模式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施入量,可以提高大米品质,增加经济效益,实现了农田的提质增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稻蛙共作提质增效栽培技术,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水稻种植技术中人们为了追求较高的稻谷产量,会在种植过程中投入大量的化肥和农药,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较大的影响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稻蛙共作提质增效栽培技术,该技术可以提高大米品质,增加经济效益,实现了农田的提质增效。该技术包括如下步骤:
S1:择环境良好,远离污染源,土壤底质自然结构不含沙土,保水性能好,且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稻田若干亩;
S2:将稻田分割成若干相同大小的种植田,相邻的种植田之间挖设沟渠,便于灌溉,沟渠的面积与种植田的面积比为1:45-50;
S3:在种植田的四周挖设蛙沟,蛙沟与沟渠相通,并在蛙沟以及沟渠内铺设生石灰,对蛙沟以及沟渠进行消毒,蛙沟的面积与沟渠的面积比为1:1-2;
S4:在蛙沟的四周开设蛙岸,并在蛙岸的四周铺设防护网
S5:通过育苗移栽进行种植;
S6:在分蘖期撒施包括生石灰、草木灰的混合肥,调整土壤的酸碱度pH值大于6、小于7.2,以降低禾苗对镉的吸收;
S7:在始穂期喷洒含硒的叶面肥,以使禾苗增加对硒的吸收,以便生产出富硒大米,并可以抑制稻谷对镉的吸收;
S8: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水稻生长状况和生产力近地面实时监测预估,通过农田信息感知设备与智能化种植网络管理系统结合水稻栽培农艺学知识建立水稻栽培技术模型,进而进行智能化种植。
优选的,所述蛙岸上种植鱼腥草。
优选的,所述防护网包括内网、中网和外网,所述内网上的网眼与所述中网上的网眼相交错设置,所述中网上的网眼和所述外网上的网眼相交错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新乡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未经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新乡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31423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