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全风向叶片止逆风塔捕风器在审
申请号: | 202211315853.5 | 申请日: | 2022-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74404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06 |
发明(设计)人: | 栗嘉祥;约翰·卡劳提;卡洛斯·吉梅内斯贝斯克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栗嘉祥 |
主分类号: | F24F7/06 | 分类号: | F24F7/06 |
代理公司: | 大连至诚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21242 | 代理人: | 杨威;丁莉丽 |
地址: | 116000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风向 叶片 逆风 塔捕风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风向叶片止逆风塔捕风器,包括柱形底座的顶部与捕风器框架底部固定连接;出风管路同轴设置于柱形底座内部;出风管路与柱形底座之间形成进风通道;出风管路贯通捕风器框架且与其顶部固定连接;捕风器框架的侧壁面上周向均匀设置有若干叶片开合部;叶片顶部与叶片支撑框顶部转动连接,使得叶片能够在所述捕风器框架内部与所述叶片支撑框抵接或者分离。本发明通过若干个叶片开合部的设置,使得在风向不同时通过迎风面的叶片的打开进行捕风,并且同时背风面的叶片与捕风器框架紧密贴合,解决了传统固定风塔的捕风量受风向影响大,捕风量不稳定的问题,具体结构简单,材料成本低,维护成本低的优点,具有高收益和高能源利用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风能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风向叶片止逆风塔捕风器。
背景技术
传统固定风塔的通风量受风向影响大,捕风量不稳定。其传统多向风塔进风口多由旋转风斗组成,材料成本高,维护成本高,收益低,能源利用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全风向叶片止逆风塔捕风器,以克服上述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全风向叶片止逆风塔捕风器,包括柱形底座、捕风器框架、出风管路、叶片开合部;
所述柱形底座的顶部与所述捕风器框架底部固定连接;
所述出风管路同轴设置于所述柱形底座内部;所述出风管路与所述柱形底座之间形成进风通道;
所述出风管路贯通所述捕风器框架的顶部,且与所述捕风器框架的顶部固定连接;
所述捕风器框架的侧壁面上周向均匀设置有若干叶片开合部;
所述叶片开合部包括若干叶片开合单元;
所述叶片开合单元包括叶片支撑框和叶片;
所述叶片与所述叶片支撑框转动连接,使得叶片能够在所述捕风器框架内部与所述叶片支撑框抵接或者分离;
所述进风通道与所述出风管路形成的出风通道之间设置有空气循环系统。
进一步的,所述叶片支撑框包括第一侧梁、第二侧梁、顶梁和底梁;所述第一侧梁、第二侧梁的顶部分别与所述顶梁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梁、第二侧梁的底部分别与所述底梁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顶梁与所述捕风器框架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底梁与所述捕风器框架底部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叶片顶部与所述顶梁转动连接,使得所述叶片能够在所述捕风器框架内部与所述底梁和第一侧梁、第二侧梁抵接或者分离。
进一步的,所述叶片与所述第一侧梁转动连接,使得所述叶片能够在所述捕风器框架内部与所述底梁、顶梁和第二侧梁抵接或者分离。
进一步的,所述叶片与所述叶片支撑框顶部通过铰链进行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叶片支撑框还包括支撑梁;所述支撑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梁和第二侧梁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捕风器框架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为正多边形;所述叶片开合部的数量与正多边形的边数相等。
一种全风向叶片止逆风塔捕风器的捕风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新鲜空气吹向捕风器,捕风器框架迎风面的叶片向所述捕风器框架内部打开,空气进入进风通道;
S2:非迎风面的叶片在所述捕风器框架内部与所捕风器框架抵接;
S3:进入进风通道的空气经由空气循环系统后,进入出风通道;
S4:空气经由出风通道,排出捕风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栗嘉祥,未经栗嘉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31585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