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下湿喷耦合操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327762.3 | 申请日: | 2022-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628085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20 |
发明(设计)人: | 代京京;师宏伟;王勇;王利军;宣佳乐;申耀禄;贾强;张文东;李涛;刘飞;林炜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1/10 | 分类号: | E21D1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沛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 代理人: | 王瑞琳 |
地址: | 10004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下 耦合 操作方法 | ||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地下湿喷耦合操作方法,涉及喷浆支护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确定湿喷设备最大喷射长度;根据湿喷设备最大喷射长度将待喷的巷道进行分段划分形成多个湿喷单元;确定湿喷设备的速凝剂掺量;进行湿喷作业。通过根据湿喷设备的喷射长度划分湿喷单元,同时根据侧面喷射时间与侧面喷射凝结时间的相关性,确认确定湿喷设备的速凝剂掺量,而提高湿喷作业精准性,不仅使设备效率发挥极限,还进一步降低了反弹,提高湿喷质量,完善了湿喷技术操作方法,进一步解决了湿喷效率低、反弹大等施工性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喷浆支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下湿喷耦合操作方法。
背景技术
喷浆支护已被地下工程广泛应用,湿喷工艺是喷浆支护中效率高、粉尘小、反弹小的一种喷浆支护工艺,其明显优越于干喷工艺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传统湿喷技术操作对受喷工作面进行了分段分层依次喷射规定,喷射顺序均应先墙后拱,自下而上,如岩面凹凸不平时,应先喷凹处找平,然后向上喷射。喷射路线呈小螺旋形绕圈运动,绕圈直径30cm左右为宜。后一圈压前一圈的1/3~1/2,喷射路线呈“S”形运动,每次“S”形运动长度为3~4m,喷射纵向第二行时,要依顺序从第一行的起点处开始,行与行间须搭接2~3cm,料束旋转速度,原则上要均匀不宜太慢或太快;
传统的湿喷操作对受喷工作面的分段、分层及喷射轨迹进行了规范,但没有考虑分段喷射与湿喷设备参数及分层喷射与混凝土凝结时间等问题:一是分段喷射没有明确最佳距离,若分段过短造成设备移动频繁,影响喷射效率,若分段过长,会影响喷射,易产生喷射角度等质量问题;二是分层喷射的时间间隔没有明确,若分层喷射的时间间隔过短,喷射的混凝土层因自重而坠落;若分层喷射的时间间隔过长,后一层喷射超前一层喷射混凝土终凝时间1小时,会增加风水清洗喷层表面工序,也会造成反弹量增大,影响效率及经济。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下湿喷耦合操作方法,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湿喷技术操作方法中效率低、反弹大、质量差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地下湿喷耦合操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确定湿喷设备最大喷射长度;根据湿喷设备最大喷射长度将待喷的巷道进行分段划分形成多个湿喷单元;确定湿喷设备的速凝剂掺量;进行湿喷作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湿喷设备最大喷射长度,具体为:确定湿喷设备在不移动的条件下喷射的最大伸展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湿喷设备最大喷射长度将待喷的巷道进行分段划分形成多个湿喷单元,具体为:将巷道分段长度与湿喷设备最大伸展长度相等的湿喷单元,并做好巷道分段的长度标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湿喷设备的速凝剂掺量,具体为,在多组湿喷单元上进行喷射混凝土的终凝试验,确定湿喷设备的速凝剂掺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终凝试验具体为:制作不同掺量的速凝剂喷射混凝土对不同的湿喷单元进行模拟喷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模拟喷射具体为:将湿喷单元划分为两个侧面喷射区和顶部喷射区,喷射时,先喷射两个侧面喷射区,再喷射顶部喷射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湿喷设备的速凝剂掺量,具体为:对多个湿喷单元进行模拟喷射,实验中需要确保在喷射完一个侧面喷射区时,另一个侧面或顶面的喷射区已经近似凝结,找出侧面喷射时间与侧面或顶面喷射凝结时间最为相近的一组,记录速凝剂掺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行湿喷作业,具体为:依次对划分好的湿喷单元进行喷射作业,喷射完一个湿喷单元后,湿喷设备整体移动一次,开始湿喷下一个湿喷单元,依次类推,逐段完成巷道湿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对划分好的湿喷单元进行喷射作业,具体为:将湿喷单元划分为两个侧面喷射区和顶部喷射区;喷射时,先喷射两个侧面喷射区,再喷射顶部喷射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首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首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32776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二次电池及用电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双色模反面进胶注塑模具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