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改善富营养化水体水质的生态修复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1339474.X | 申请日: | 2022-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83758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0 |
发明(设计)人: | 郑盼盼;张玄玄;朱庆乐;秦丰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启迪环保新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0 | 分类号: | C02F9/00 |
代理公司: | 南京新慧恒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424 | 代理人: | 胡玲玲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改善 富营养化 水体 水质 生态 修复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改善富营养化水体水质的生态修复方法及装置,包括进水管道,用于输送待修复水体;预处理池,连接进水管道,用于沉降待修复水体中的泥沙,以及取出水体表面的漂浮物;消毒池,通过管道连接预处理池,用于加入消毒剂,进行水质消毒;生物处理系统,通过管道连接加药池,用于对待修复水体进行生态修复;出水管道,用于输送已修复水体。本发明将三种生物处理方式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促进群落优势种由蓝藻变为硅藻,有效实现生态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质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改善富营养化水体水质的生态修复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水体富营养化指的是水体中N、P等营养盐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其实质是由于营养盐的输入输出失去平衡性,从而导致水生态系统物种分布失衡,单一物种疯长,破坏了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的流动,使整个水生态系统逐渐走向灭亡。富营养化水体中含有的氮、磷等可供藻类利用的营养物质较多,而氮、磷等营养物质来源较为复杂,既有内源又有外源,既有点源又有非点源。对国内外不同区域水体的考察表明:不论营养物质来源于何处,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这其中既有自然因素的作用,也有人为因素的作用,包括水土流失和农业施肥、畜牧业和渔业产生的排泄物、生活污水与污水灌溉以及大气沉降等原因。
富营养化水体不仅影响水体的使用功能,而且危害人类健康,通常被认为是劣质水体。它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富营养化水体中过度繁殖的藻类使水产生霉味和臭味,降低了水的质量,使水质变得浑浊,透明度明显降低;表层密集的藻类使阳光难以透射进入湖泊深层,深层水体的光合作用减弱使溶解氧的来源随之减少;富营养化水体的正常生态平衡被扰乱,生物种群量出现剧烈波动,导致水生生物的稳定性和多样性降低,破坏了水体生态平衡;富营养化水体中过量的藻类会堵塞滤池,同时由于藻类的新陈代谢以及水藻本身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增加了水处理的技术难度,加大了治水费用。
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已成为当今世界性难题,目前已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归纳起来主要包括:改善大环境减少输入水体的外源性污染物;转移污水排放和稀释扩散;调控清洁水冲洗等。在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时发现,当控制外源污染、减少外源养分负荷以后,水质并未得到明显改善,水体中N、P浓度并未明显降低,水体富营养化改善效果较差,鉴于此,有必要研究周奕宏用于改善富营养化水体水质的生态修复方法及装置。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改善富营养化水体水质的生态修复方法及装置,将三种生物处理方式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促进群落优势种由蓝藻变为硅藻,有效实现生态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用于改善富营养化水体水质的生态修复装置,包括:
进水管道,用于输送待修复水体;
预处理池,连接进水管道,用于沉降待修复水体中的泥沙,以及取出水体表面的漂浮物;
消毒池,通过管道连接预处理池,用于加入消毒剂,进行水质消毒;
生物处理系统,通过管道连接加药池,用于对待修复水体进行生态修复;
出水管道,用于输送已修复水体。
优选地,前述生物处理系统包括通过管道依次连接的第一生物处理池、第二生物处理池和第三生物处理池。
优选地,前述进水管道连接有水泵,进水管道的进口出安装有金属滤网。
用于改善富营养化水体水质的生态修复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S1、通过水泵抽取待修复水体,经进水管道送至预处理池中;
S2、待修复水体在预处理池中自然沉降1~2h,排出底部沉积的泥沙,并打捞起水体表面的漂浮物;
S3、将预处理好的水体送至消毒池中,加入消毒剂,搅拌2~2.5h,进行水质消毒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启迪环保新能源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启迪环保新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33947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