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循环井耦合可渗透反应墙修复地下水污染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366453.7 | 申请日: | 2022-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5636464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24 |
发明(设计)人: | 蒲生彦;罗栋源;刘世宾;王朋;杜军艳;刘强;苗竹;陈艺;倪鑫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28 | 分类号: | C02F1/28;C02F1/70;C02F101/30;C02F101/34;C02F101/36;C02F10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之于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67 | 代理人: | 韩岳 |
地址: | 610059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循环 耦合 渗透 反应 修复 地下 水污染 方法 | ||
1.一种循环井耦合可渗透反应墙修复地下水污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检测待修复区域的受污染情况及实地勘探参数;
S2、制备活性复合材料;
S3、将活性复合材料作为填料装填至可渗透反应墙(10)的墙体内;
S4、将装填好的可渗透反应墙(10)以水平或垂向的方式布置于循环井三维流场中,以建立修复体系并完成修复工作,
其中,
所述活性复合材料为植物叶片提取液作为还原物质制备的零价铁并负载于生物炭上,所述活性复合材料装填于可渗透反应墙(10)的处理层中,所述处理层的两侧分别配置有进水区和出水区,通过循环井形成垂向水力流场,使得待修复的地下水在循环井的驱动作用下能够从循环井井体外经进水区流入可渗透反应墙(10),并经过处理层去除污染物后从出水区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生物炭由富含碳的生物质在缺氧或者无氧的条件下煅烧后冷却,经酸浸泡后清洗至pH为中性,干燥研磨过筛后得到,其中,富含碳的生物质为玉米秸秆时,玉米秸秆在马弗炉中的煅烧温度能够设置为350~90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植物叶片提取液由植物叶片加入到纯水中,经水浴加热后过滤得到,其中,植物叶片提取液成分包含茶多酚。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得的生物炭与铁盐在通入氮气的环境下与乙醇溶液混合后得到生物炭与亚铁离子混合溶液,其中,铁盐为七水硫酸亚铁。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生物炭与亚铁离子混合溶液与植物叶片提取液按照预设的铁碳负载比进行混合,以得到复合材料悬浮液,并经过清洗分离干燥后得到所述活性复合材料,其中,预设的铁碳负载比包含1:2。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污染物浓度处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地下水pH值调节为小于5.8时,所述活性复合材料的投加量为2~3g/L;地下水pH值调节为大于等于5.8且小于7时,所述活性复合材料的投加量为3~4g/L;地下水pH值调节为大于等于7时,所述活性复合材料的投加量为大于4g/L,其中,第一阈值为小于等于10mg/L。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污染物浓度处于第二阈值的情况下,地下水pH值调节为小于5.8时,所述活性复合材料的投加量为3~4g/L;地下水pH值调节为大于等于5.8时,所述活性复合材料的投加量为大于4g/L,其中,第二阈值为大于10mg/L且小于等于20mg/L。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污染物浓度处于第三阈值的情况下,所述活性复合材料的投加量为大于4g/L,且以增加酸性物质投放量的方式使地下水呈酸性环境,其中,第三阈值为大于20mg/L。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装填有所述活性复合材料的处理层与进水区和/或出水区之间配置有基于所述活性复合材料粗细而确定相应规格的滤网,其中,所述活性复合材料在处理层以至少混合2体积石英砂的方式装填。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可渗透反应墙(10)与循环井耦合形成的修复体系所配置的监测单元在对地下水质进行监测时是以发生预设水质单位变化量为驱动事件进行记录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理工大学,未经成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366453.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