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FET加热的插指气敏传感器及其加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372269.3 | 申请日: | 2022-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57740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0 |
发明(设计)人: | 任青颖;柳俊文;史晓晶;李卫;胡引引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元感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7/12 | 分类号: | G01N27/1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知法苑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6 | 代理人: | 李明;赵吉阳 |
地址: | 211100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fet 加热 插指气敏 传感器 及其 加工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传感器技术领域,公开一种FET加热的插指气敏传感器及其加工方法。其中FET加热的插指气敏传感器包括:衬底,其上设有隔热腔室,隔热腔室内设有硅岛,硅岛与衬底间隔设置;绝缘层,设置在硅岛和衬底的同一侧;FET加热组件,包括源极、栅极及漏极,源极和漏极间隔形成在硅岛内,栅极位于源极和漏极之间,源极和漏极导通时能够产生热量;插指敏感电极,形成在绝缘层上;气敏层,覆盖在插指敏感电极上,气敏层的电阻率变化能够通过插指敏感电极输出。本发明公开的FET加热的插指气敏传感器,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具有加热均匀、功耗低及寿命长的特点,利于FET加热的插指气敏传感器的小型化和集成化设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感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FET加热的插指气敏传感器及其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气敏传感器需要单独设计加热线圈和敏感电极,这种结构的气敏传感器存在加热不均匀、金属原子迁移及出现膜裂纹的问题,降低了气敏传感器的稳定性,此外,还需要考虑多层金属的加工工艺,增加了气敏传感器的加工难度,不利于气敏传感器的批量化生产。
发明内容
基于以上所述,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FET加热的插指气敏传感器及其加工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加热不均匀、金属原子迁移及出现膜裂纹的问题,降低了FET加热的插指气敏传感器的加工难度,利于FET加热的插指气敏传感器的批量化生产。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FET加热的插指气敏传感器,包括:衬底,其上设有隔热腔室,所述隔热腔室内设有硅岛,所述硅岛与所述衬底间隔设置;绝缘层,设置在所述硅岛和所述衬底的同一侧;FET加热组件,包括源极、栅极及漏极,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间隔形成在所述硅岛内,所述栅极位于所述绝缘层内且位于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之间,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导通时能够产生热量;插指敏感电极,形成在所述绝缘层上;气敏层,覆盖在所述插指敏感电极上,所述气敏层的电阻率变化能够通过所述插指敏感电极输出。
作为一种FET加热的插指气敏传感器的优选方案,所述插指敏感电极为铂电极、金电极或者氮化钛电极。
作为一种FET加热的插指气敏传感器的优选方案,所述隔热腔室的侧壁沿所述衬底的轴线方向延伸,或者所述隔热腔室的侧壁与所述衬底的轴线方向呈夹角设置。
作为一种FET加热的插指气敏传感器的优选方案,所述绝缘层包括绝缘层本体和连接层,所述连接层沿所述绝缘层本体的一端向外延伸,所述连接层的延长线经过所述绝缘层本体的中心。
作为一种FET加热的插指气敏传感器的优选方案,所述栅极形成在所述硅岛和所述绝缘层之间且为多晶硅电极。
一种适用于以上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FET加热的插指气敏传感器的加工方法,包括:
提供衬底,在所述衬底的局部区域渗入离子,形成硅岛;
在所述硅岛上形成绝缘层、源极、漏极及栅极,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间隔排布在所述硅岛内,所述栅极位于所述绝缘层内且位于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之间;
在所述衬底上加工出隔热腔室,所述硅岛与所述衬底间隔设置;
在所述绝缘层上形成插指敏感电极;
在所述插指敏感电极上形成用于检测敏感气体含量的气敏层,形成半成品;
将所述半成品进行退火并冷却,形成FET加热的插指气敏传感器。
作为一种FET加热的插指气敏传感器的加工方法的优选方案,所述栅极为多晶硅电极,形成所述多晶硅电极时,包括:
在所述硅岛和所述衬底上形成第一子绝缘层;
在所述第一子绝缘层上形成多晶硅层;
在所述多晶硅层上形成第一止挡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元感微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元感微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37226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