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从油用牡丹籽粕中提取活性化合物β-谷甾醇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407778.5 | 申请日: | 2022-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716858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28 |
发明(设计)人: | 何莹龙;侯小改;张利霞;王浩;付沛鑫;杨佳睿;王菡菡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J9/00 | 分类号: | C07J9/00 |
代理公司: | 洛阳公信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20 | 代理人: | 王艳艳 |
地址: | 4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牡丹 籽粕中 提取 活性 化合物 谷甾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从油用牡丹籽粕中提取活性化合物β‑谷甾醇的方法,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1)将牡丹籽粕经过干燥、粉碎加入丙酮超声萃取,得到提取液;2)将过滤后的提取液进行减压浓缩,得到牡丹籽粕粗提物的浸膏;3)取少量的甲醇多次溶解牡丹籽粕粗提物的浸膏,置于硅胶层析柱中,流动相为正己烷:乙酸乙酯(6.5:1.5,V/V),分段收集后,合并点板比移值Rf=0.33部位的组分;4)将合并后的组分减压浓缩,冷冻干燥后得到β‑谷甾醇。使用本发明方法获得活性化合物β‑谷甾醇,提取率高,纯度在90%以上。方法简单,易于产业化,且成本低廉,为牡丹籽粕的废物深加工和高值化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涉及牡丹籽粕的综合利用技术,具体涉及一种从油用牡丹籽粕中提取活性化合物β-谷甾醇的方法。
背景技术
牡丹籽油是由牡丹籽提取的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其营养成分主要包括油酸、α-亚麻酸、亚油酸、角鲨烯、维生素E等。因其营养丰富而独特,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油,”是植物油中的珍品。牡丹籽粕是油用牡丹籽通过压榨法或CO2超临界萃取法获取牡丹籽油后留下的固体残存物,目前牡丹产业化主要集中在牡丹籽油的生产工艺和用途功效的研究方面,对牡丹籽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籽粕的深加工的报道较少。因此针对以上的情况,需要对牡丹籽粕进行精细化处理,实现牡丹籽粕的综合利用,将牡丹籽粕中的活性化合物β-谷甾醇提取利用,最大化的实现其经济价值。
β-谷甾醇是植物甾醇类成分之一,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油、果蔬、植物种子中,尤其在植物油中含量相对较高,其化学结构如附图1所示,属于四环三萜类化合物。此外,我国保健食品中较常见的40余种中草药,如杜仲、天冬、地黄、玄参等均有较高含量的植物甾醇,总量高达2.0 g/kg,其中β-谷甾醇是其主要的植物甾醇单体,占50%以上。目前,β-谷甾醇单体主要通过化学、物理方法提纯得到,具有较强的生理活性、极高的营养价值,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研究发现,β-谷甾醇在抗氧化、抗高血脂、抗炎、免疫调节、抗肿瘤、中枢神经系统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药理作用。随着对其生理活性研究的不断深入,β-谷甾醇的分离纯化及其潜在的药理活性研究成为热点。
现阶段,β-谷甾醇主要从植物油精炼的脱臭馏出物中提取混合植物甾醇,进而分离纯化,获得纯品。牡丹籽粕作为生产牡丹籽油后的加工副产物,在实际生产中,往往作为动物饲料或植物肥料等粗放的加以利用。目前,关于从牡丹籽粕中分离纯化β-谷甾醇的相关研究鲜有报道。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从油用牡丹籽粕中提取活性化合物β-谷甾醇的方法,无论从社会经济价值、药用价值还是科研价值来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从油用牡丹籽粕中提取活性化合物β-谷甾醇的方法,所述方法通过对各项操作步骤和参数进行调整和优化,从油用牡丹籽粕中有效提取到活性化合物β-谷甾醇,且步骤简单,提取产量高、纯度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具体方案为:
一种从油用牡丹籽粕中提取活性化合物β-谷甾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牡丹籽经过机械压榨制取牡丹籽油后残留的籽粕,首先放置在鼓风干燥箱中60-80℃,干燥处理2-3小时;并经过200目的粉碎机粉碎后,置于超声提取器内,加入丙酮进行超声萃取至少三次,收集合并的丙酮萃取液,减压浓缩,得到牡丹籽粕粗提物的浸膏;
(2)采用甲醇溶解牡丹籽粕粗提物的浸膏,置于硅胶层析柱中进行常压洗脱,硅胶柱的规格选用200~300目的正相硅胶;流动相为正己烷:乙酸乙酯(6.5:1.5,V/V),流速为10~20ml/min,分段收集后,合并在薄层板层析中点板比移值Rf=0.33的部位;将合并后部位在旋转蒸发仪上进行减压浓缩,冷冻干燥后得到化合物β-谷甾醇。
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牡丹籽采用油用牡丹品种“凤丹”或“紫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科技大学,未经河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40777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以太网卡
- 下一篇:一种港口网上预约提货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