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数叶固碳材料在审
申请号: | 202211410909.5 | 申请日: | 2022-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64402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31 |
发明(设计)人: | 柯琪丰;陈美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数叶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24/30 | 分类号: | A01G24/30;C08G18/75;C08G18/42;A01G31/02 |
代理公司: | 重庆晶智汇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29 | 代理人: | 施永卿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数叶固碳 材料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数叶固碳材料,利用粘接剂的合成与岩棉材料的制备获得;粘接剂合成包括:先进行聚乳酸与聚已内酯二醇的合成,然后在合成产物内加入氢化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进行反应,最终获得粘接剂。该固碳材料采用生物级、无公害的粘接剂进行制备,有效避免制备过程中产生游离酚或游离醛、对人体或植株造成影响;同时,该固碳材料无需进行酸性营养液浸泡、即呈现弱酸性,节约劳动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城市建筑绿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数叶固碳材料。
背景技术
无土栽培技术中常用岩棉作为栽培基;由于岩棉本身具有疏松多孔的性质,将植物直接置于岩棉中,既能保持良好的透气性,又能起到显著的保水性,为植株提供良好的保肥、供水、无菌、空气供应量充足的根区环境。
目前,一般采用酚醛树脂作为岩棉粘接剂;酚醛树脂主要成分为苯酚与甲醛,在岩棉制备过程中,以酚醛树脂为原料的粘接剂会产生少量游离酚或游离醛,而产生的游离酚或游离醛一是易在生产过程中被操作人员接触、对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二是易在岩棉使用过程中被植株吸收、导致植株(蔬菜、瓜果等)产生有害物质、进而影响食用或污染环境。此外,现有的岩棉制备完成后一般呈碱性,而碱性基质对植株的幼苗毒害作用极大,不利于植株幼苗的正常生长;目前常在岩棉制备完成后对成型岩棉采用酸性营养液进行浸泡,从而中和岩棉基质中释放出的碱性物质。然而,浸泡的方式不仅浪费大量酸性营养液,同时需要人为定期进行清洗(其目的是避免中和反应的盐渍出现)、浪费大量人力;且无论是营养液浸泡还是清洗均会造成固碳层内的营养成分的流失,降低固碳层的使用效果。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数叶固碳材料,该固碳材料采用生物级、无公害的粘接剂进行制备,有效避免制备过程中产生游离酚或游离醛、对人体或植株造成影响;同时,该固碳材料无需进行酸性营养液浸泡、即呈现弱酸性,节约劳动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上述数叶固碳材料的使用结构。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数叶固碳材料,其特征在于:利用粘接剂的合成与岩棉材料的制备获得;
所述粘接剂的合成步骤为:先进行聚乳酸与聚已内酯二醇的合成,然后在合成产物内加入氢化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进行反应,最终获得粘接剂。
作进一步优化,所述聚乳酸、聚已内酯二醇、氢化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的重量份之比为:75~85:15~25:20~30;所述聚乳酸(PLA)的分子量为1000~2000g/mol,聚已内酯二醇(PLC)的分子量为2000g/mol,氢化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氢化MDI)的分子量为262g/mol。
作进一步优化,所述粘接剂的具体合成步骤为:先将聚乳酸与聚已内酯二醇在130~170℃温度下、进行共混反应并脱水0.9~1.1h,然后降温80~120℃,加入氢化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均匀混合1.8~2.2h后,即得粘接剂。
作进一步优化,所述岩棉材料的制备步骤为:
首先,分别将玄武岩、石灰石、焦炭、矿渣粉碎,并按比例均匀混合;然后加入冲天炉中、在1500~2000℃的高温下进行熔融,并采用四辊离心机高速离心形成岩棉纤维;
然后,加入粘接剂、微肥与亲水剂进行共混熔融,共混反应时间4~6h,形成预混物;待预混物完全固化后,对其进行压制成型;最后切割、形成数叶固碳材料。
作进一步优化,所述玄武岩、石灰石、焦炭、矿渣、粘接剂、微肥、亲水剂的重量份之比为:48~52:13~17:13~17:8~12:5~7:3~5:0.1~0.2。
作进一步优化,所述压制成型过程中岩棉被压缩成60~80kg/m3的片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数叶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东数叶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41090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