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数字化针刺治疗方法和治疗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1418027.3 | 申请日: | 2022-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5887213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4 |
发明(设计)人: | 裴建;吴毓林;刘大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至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H39/08 | 分类号: | A61H39/08 |
代理公司: |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51 | 代理人: | 童素珠 |
地址: | 20003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字化 针刺 治疗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数字化针刺治疗方法和治疗装置,属于医疗技术领域,该方法应用于数字化针刺治疗仪。该数字化针刺治疗仪为包括显示面板、六种不同的针刺手法模式和至少四个输出端口的针刺治疗仪。该治疗方法包括:开启数字化针刺治疗仪,在显示面板显示多个功能控件,多个功能控件用于指示不同的针刺手法模式;获取医师的针刺手法,将针刺手法信号转换为目标电信号,将目标电信号以多个针刺模式的方式储存于数字化针刺治疗仪内;通过多个功能控件选择针刺手法模式;通过至少四个输出端口输出针刺模式对应的电压信号,电压信号为连续波信号或者脉冲波信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数字化针刺治疗方法和治疗装置,应用于中医针刺手法治疗,达到治疗疾病目的。
背景技术
针灸学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中医临床医学,其中针刺方法、操作手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影响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电针疗法是基于传统针灸技术,将脉冲电与经络学说、神经理论等相结合产生的现代治疗方法,利用电刺激方式,代替传统手法刺激。由于电针使用方便,且疗效显著,为针灸临床治疗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了传统针刺手法的传承和发扬。
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电针仪普遍采用脉冲式调节脉冲电压的高低和脉冲间隔,其输出的波形单一且与真实手法相差较大,未能实现自适应调节,难以满足不同病人实现差异化、个性化治疗。此外,在操作方面不够便捷直观。
中国专利CN205145396U公开了一种双模式多通路电针仪控制电路及电针仪,包括第一单片机、第一波形选择电路、第一频率调节电路、第一频率输出电路、第二单片机、第二波形选择电路、第二频率调节电路、第二频率输出电路。中国专利CN216222306U公开了一种工作稳定性强的中医内科用电针仪,包括电针仪本体、四个支撑组件以及若干个限位组件,所述电针仪本体的上方设置有若干个控制按钮,所述电针仪本体的背面设置有等距离排列的连接导线,四个所述支撑组件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电针仪本体的四角处,若干个所述限位组件等距离安装在所述电针仪本体的背面。中国专利CN114129898A公开了一种可自动调节参数的电针仪,包括电针仪机体、调节按钮、信号灯、信号采集电路、中央处理模块、电针刺激输出导线、触觉传感器以及电源:调节按钮、信号灯、电针刺激输出导线设置于电针仪机体外部:依次连接的触觉传感器、电针刺激输出导线、信号采集电路配合完成人体表面sEMG信号的采集,并反馈至中央处理模块,中央处理模块通过频域分析法对sEMG信号进行处理,计算MF和MPF特征参数,以此为根据建立反馈调节机制,实现电针仪可自动调节输出电流的参数。
上述专利在电针仪波形产生输出、参数设置以及仪器的外观设计方面做出了贡献,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在输出的波形上,系统所产生的模拟信号应与临床上真实手法相类似。专利CN205145396U,通过单片机控制输出电压的频率和强度,所产生的模拟信号与真实手法相差较大,因此作用在人体上的感觉不能达到理想状态;专利CN114129898A通过患者生理条件的变化sEMG信号大小强度,控制刺激参数的变化,输出的电流频率和波形也不能有效的模拟真实手法;在操作使用中,上述专利CN216222306U并没有满足实时监测治疗过程以自适应调节治疗方式的功能。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数字化针刺治疗方法和治疗装置。
第一方面
一种数字化针刺治疗方法,应用于数字化针刺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数字化针刺治疗仪为包括显示面板、六种不同的针刺手法模式和至少四个输出端口的针刺治疗仪,所述治疗方法包括:
开启所述数字化针刺治疗仪,在所述显示面板显示多个功能控件,所述多个功能控件用于指示不同的针刺手法模式;
获取医师的针刺手法,将所述针刺手法转换为目标电信号,将所述目标电信号以多个针刺模式的方式储存于所述数字化针刺治疗仪内;
通过所述多个功能控件选择针刺手法模式,包括提插补法、提插泻法、捻转补法、捻转泻法、提插平补平泻法、捻转平补平泻等六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至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至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41802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目人脸活体判别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下一篇:一种矿热炉脉冲除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