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消除车门内板褶皱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438337.1 | 申请日: | 2022-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21644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张晓胜;位东辉;丛培林;陈文强;陈雪元;徐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22/20 | 分类号: | B21D22/20;B21D37/10;B21D53/88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朱世林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消除 车门 褶皱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消除车门内板褶皱的方法,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在车门内板上有褶皱位置,根据褶皱的大小和形状增加相应的造型,在造型位置的凸模或凹模上相匹配的凹模或凸模上设置对应造型,将板料放置在凸模与凹模之间,对其拉深成型。如果是在车门板立壁处,则在凹模立壁外侧靠近立壁圆角处的型面增加凸筋,在与凹模相配合的凸模型面上增加相应的筋槽,凹模与凸模符型配合。本发明能解决现有汽车后门内板后端立壁褶皱问题,提升后门内板单件表面质量,能够在不增加开裂风险和不影响产品外观的情况下,解决车门内板后端立壁褶皱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消除车门内板褶皱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可选择的产品越来越多,消费者在追求个性化的同时也更加关注汽车的美观。在整体式车门总成中,车门内板虽然大部分被覆盖,但是仍有较大部分区域属于可视范围。车门内板成型深度较深,且后端立壁拔模角较小,导致生产过程中后端立壁产生褶皱。缺陷位置如图1所示,图2为其放大图,该区域是打开车门可视的位置,缺陷不仅影响整车质量,而且直接影响消费者对车辆品质的感知。
现有工艺通常通过烧焊压料圈拉延筋增加拉延筋高度,减少进料,从而减轻拉延褶皱,但是不能完全消除。此外,该方法会增加开裂的风险,因为该区域同时存在起皱和开裂风险。
发明内容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消除车门内板褶皱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在凹模立壁外侧靠近立壁圆角R0处的型面增加凸筋,在与凹模相配合的凸模型面上增加相应的筋槽,凹模与凸模符型配合。本发明能解决现有汽车后门内板后端立壁褶皱问题,提升车门内板单件表面质量,能够在不增加开裂风险和不影响产品外观的情况下,解决车门内板后端立壁褶皱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消除车门内板褶皱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01在车门内板上有褶皱位置,根据褶皱的大小和形状增加相应的造型;
S02在S01造型位置的凸模或凹模上相匹配的凹模或凸模上设置对应造型;
S03将板料放置在S02凸模与凹模之间,对其拉深成型。
进一步的,若S01位置位于立壁外侧形面,则在凹模立臂外侧靠近立臂圆角处的型面上增加凸筋造型。
进一步的,凸筋长度根据褶皱长度设置,凸筋长度比褶皱长20-40mm,伸出褶皱两端长度相同。
进一步的,凸筋高度根据褶皱高度设置为3-5mm。
进一步的,凸筋圆角R1和R2取值3-5mm。
进一步的,凸筋宽度根据产生褶皱部位型面的大小及褶皱宽度,取值10-20mm。
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能解决现有汽车后门内板后端立壁褶皱问题,提升车门内板单件表面质量,能够在不增加开裂风险和不影响产品外观的情况下,解决车门内板后端立壁褶皱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缺陷位置示意图。
图2为图1缺陷位置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增加凸筋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A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缺陷位置示意图。
图6为图5缺陷位置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2增加凸筋示意图。
图8为图7中AA截面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3缺陷位置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43833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