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压电驱动的水平谐振式微型电场传感器及其工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1481799.1 | 申请日: | 2022-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245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4 |
发明(设计)人: | 刘明;金靓;白雪;胡天翼;沈律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R29/12 | 分类号: | G01R29/12;G01R1/04;G01R1/18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张宇鸽 |
地址: | 710048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压电 驱动 水平 谐振 式微 电场 传感器 及其 工作 方法 | ||
1.一种压电驱动的水平谐振式微型电场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感应电极、屏蔽电极(5)和压电驱动结构:
所述感应电极固定设置;
屏蔽电极(5)平行设置于感应电极的一侧;
屏蔽电极(5)的两侧均设有所述压电驱动结构,压电驱动结构能够驱动屏蔽电极(5)发生振动,屏蔽电极(5)的振动方向与感应电极平行;
压电驱动结构包括支撑梁、第一压电驱动梁(3-1)和第二压电驱动梁(3-2),支撑梁固定设置于屏蔽电极(5)的一侧,第一压电驱动梁(3-1)和第二压电驱动梁(3-2)的结构相同,第一压电驱动梁(3-1)和第二压电驱动梁(3-2)对称分布于支撑梁两侧,第一压电驱动梁(3-1)和第二压电驱动梁(3-2)均与屏蔽电极(5)的运动方向垂直,第一压电驱动梁(3-1)的一端与支撑梁连接,第一压电驱动梁(3-1)的另一端与屏蔽电极(5)连接,第二压电驱动梁(3-2)的一端与支撑梁连接,第二压电驱动梁(3-2)的另一端与屏蔽电极(5)连接;
第一压电驱动梁(3-1)和第二压电驱动梁(3-2)沿厚度方向均包括依次设置的驱动电极组层、压电薄膜(10)、下驱动电极(11)、绝缘层(12)和弹性梁(13),驱动电极组层与屏蔽电极(5)的振动平面平行,所述驱动电极组层包括第一上驱动电极组(8)和第二上驱动电极组(9),第一上驱动电极组(8)包括设置在压电薄膜(10)一组对角位置的两块第一上驱动电极(8-1),第二上驱动电极组(9)包括设置在压电薄膜(10)另一组对角位置的两块第二上驱动电极(9-1),第一上驱动电极(8-1)和第二上驱动电极(9-1)的形状相同且均为条状;第一压电驱动梁(3-1)的第一上驱动电极(8-1)并联,第二压电驱动梁(3-2)的第二上驱动电极(9-1)并联;
所述感应电极包括第一感应电极组(6)和第二感应电极组(7),第一感应电极组(6)包括若干条状的第一感应电极(6-1),若干条状的第一感应电极(6-1)并联,第二感应电极组(7)包括若干条状的第二感应电极(7-1),若干条状的第二感应电极(7-1)并联,第一感应电极(6-1)和第二感应电极(7-1)相间,第一感应电极(6-1)和第二感应电极(7-1)相间且平行设置;
屏蔽电极(5)包括若干条状的屏蔽电极条(5-1)以及相互平行的第一栅条(5-2-1)和第二栅条(5-2-2),若干条状的屏蔽电极条(5-1)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每个屏蔽电极条(5-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栅条(5-2-1)和第二栅条(5-2-2)连接,屏蔽电极条(5-1)与第一栅条(5-2-1)以及第二栅条(5-2-2)垂直,第一栅条(5-2-1)和第二栅条(5-2-2)的两端均设有压电驱动结构,第一压电驱动梁(3-1)的一端与支撑梁连接,第一压电驱动梁(3-1)的另一端与第一栅条(5-2-1)连接,第二压电驱动梁(3-2)的一端与支撑梁连接,第二压电驱动梁(3-2)的另一端与第二栅条(5-2-2)连接;
屏蔽电极条(5-1)、第一感应电极(6-1)和第二感应电极(7-1)平行,屏蔽电极条(5-1)、第一感应电极(6-1)和第二感应电极(7-1)的宽度相同,屏蔽电极条(5-1)的长度不小于第一感应电极(6-1)的长度,屏蔽电极条(5-1)的长度不小于第二感应电极(7-1)的长度,屏蔽电极条(5-1)能够全覆盖于第一感应电极(6-1)或第二感应电极(7-1)的正上方,相邻的屏蔽电极条(5-1)之间的间隙不小于屏蔽电极条(5-1)的宽度,屏蔽电极条(5-1)、第一感应电极(6-1)和第二感应电极(7-1)的数量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电驱动的水平谐振式微型电场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压电驱动的水平谐振式微型电场传感器在非工作状态下时,屏蔽电极条(5-1)位于相邻的第一感应电极(6-1)和第二感应电极(7-1)交界位置的正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电驱动的水平谐振式微型电场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应电极组(6)的形状采用梳齿状,第一感应电极组(6)包括梳柄部分和梳齿部分,所述梳柄部分包括第一条状连接带(6-2);所有第一感应电极(6-1)的一端与第一条状连接带(6-2)连接,所有第一感应电极(6-1)构成第一感应电极组(6)的梳齿部分,相邻的第一感应电极(6-1)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二感应电极(7-1)的宽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481799.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