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抗断油能力的双半内圈角接触球轴承设计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493380.8 | 申请日: | 2022-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57957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4 |
发明(设计)人: | 孙志强;冯小川;刘璐;路明;李宏宇;颜炳新;王海澳;张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发哈尔滨轴承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7 | 分类号: | G06F30/17;G06F30/20;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牟永林 |
地址: | 150025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抗断油 能力 内圈 接触 球轴承 设计 方法 | ||
1.一种提高抗断油能力的双半内圈角接触球轴承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设计方法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的:
步骤一、设计轴承结构参数:
根据轴承的实际工况特点,按照常规双半内圈三点角接触球轴承设计方法设计轴承结构参数;
步骤二、分析轴承残余间隙:
根据轴承实际工况,对步骤一中的双半内圈三点角接触球轴承结构参数进行分析,计算该轴承极限状态下的轴承最小工作游隙和最小接触角,根据计算得到的轴承最小工作游隙和最小接触角再计算出钢球与非承力半内圈滚道接触变形量,此时计算出的接触变形量等同于小于0的残余间隙;
步骤三、设计非承力半内圈沟形参数:
根据步骤二得出的小于0的残余间隙减小步骤一中得到的双半内圈三点角接触球轴承的非承力半内圈滚道偏心量,从而增大了钢球与非承力半内圈滚道残余间隙,直至该残余间隙大于0,至此完成了该双半内圈角接触球轴承的设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抗断油能力的双半内圈角接触球轴承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的双半内圈三点角接触球轴承的承力半内圈和非承力半内圈结构参数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提高抗断油能力的双半内圈角接触球轴承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的双半内圈三点角接触球轴承的接触应力、寿命技术参数能够满足轴承使用要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提高抗断油能力的双半内圈角接触球轴承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得到的双半内圈三点角接触球轴承的承力半内圈滚道偏心量与步骤一中的承力半内圈滚道偏心量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一种提高抗断油能力的双半内圈角接触球轴承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得到的双半内圈三点角接触球轴承的非承力半内圈和承力半内圈的沟半径、以及非承力半内圈和承力半内圈的内外径均与步骤一中的非承力半内圈和承力半内圈的沟半径、以及非承力半内圈和承力半内圈的内外径一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提高抗断油能力的双半内圈角接触球轴承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得到的双半内圈三点角接触球轴承的非承力半内圈沟底径与承力半内圈沟底径相互差不超过0.008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提高抗断油能力的双半内圈角接触球轴承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得到的双半内圈三点角接触球轴承的非承力半内圈沟底径与承力半内圈沟底径相互差为0.002-0.005mm。
8.根据权利要求1、2、4、6或7所述的一种提高抗断油能力的双半内圈角接触球轴承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得到的双半内圈三点角接触球轴承的承力半内圈和非承力半内圈的沟底与窄端面圆滑过渡,过渡表面抛光。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提高抗断油能力的双半内圈角接触球轴承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得到的双半内圈三点角接触球轴承装配后,对轴承进行预紧形成初始接触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发哈尔滨轴承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航发哈尔滨轴承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493380.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堆叠式太阳能板
- 下一篇:一种化工材料合成用蒸馏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