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预制空心桩的桩端联合挤密注浆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503090.7 | 申请日: | 2022-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58529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8 |
发明(设计)人: | 刘钟;杨宁晔;兰伟;张楚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坤德创新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5/04 | 分类号: | E02D15/04;E02D5/24;E02D5/72 |
代理公司: | 宁波甬致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28 | 代理人: | 娄莹 |
地址: | 315100 浙江省宁波市高新区光华路***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预制 空心 联合 挤密注浆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预制空心桩的桩端联合挤密注浆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施工步骤:S1、将组装好的桩端挤密注浆装置安装在末节并带有内孔的预制桩的底部端板上;S2、将桩体和各管路分别连接,并根据现场施工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沉桩方式进行成桩;S3、待桩身养护1~3天后,通过控制桩端挤密注浆装置将基桩端部的土体强力压实挤密,形成桩底挤密区域;S4、高压注浆装置向劈裂空间及桩端挤密注浆装置内部进行高压注浆,且浆液随预制桩侧壁上返,并形成注浆加固区域;本发明旨在提高基桩端承力,降低施工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桩基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预制空心桩的桩端联合挤密注浆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预制桩作为一种生产与施工技术较为成熟的桩型,具有施工效率高、成本低廉的优点,因此在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预制桩技术同样也存在着一些客观上的不足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首先,由于预制桩是在工厂加工,其桩身质量得到了保证,就导致由于受场地地质条件的限制,地基承载力不足,预制桩的桩身强度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造成了材料的极大浪费;其次,预制桩采用锤击或静压沉桩,在沉桩的过程当中挤土效应极其严重,对施工顺序安排要求较高,同时在重要建筑物附近区域的应用也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因目前静压沉桩工艺使用较多,但该工艺穿透能力较弱,遇到深厚砂层、砾石、卵石和碎石土层难以穿透。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预制空心桩的桩端联合挤密注浆方法及与该施工方法相配套的桩端联合挤密注浆系统,通过变换不同的预制桩类型,并增加桩端挤密注浆装置,对预制桩的使用范围进行了扩大,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重新定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用于预制空心桩的桩端联合挤密注浆施工方法,采用该施工方法并通过在预制桩底增设液压挤密注浆装置,将桩底土体进行挤密压实提高其承载能力,并且在形成的孔隙空间中进行高压注浆,对桩底进一步进行加固,从而达到提高桩体承载能力的效果。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这种用于预制空心桩的桩端联合挤密注浆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液压挤压单元、上承板、下压板、横向液压管路以及单向注浆阀组装形成桩端挤密注浆装置安装在末节并带有内孔的预制桩的底部端板上,所述下压板与所述外套钢筒固定连接,并通过吊装防脱装置将外套钢筒与所述上承板连接,所述上承板与所述下压板之间安装有至少一个液压挤压单元,所述液压挤压单元通过横向液压管路与液压装置的内部液压油管连通;
S2、根据现场施工的要求,如沉桩过程为静压或锤击沉桩方式,需在桩端挤密注浆装置的底部安装桩尖,在预制桩入土前,需通过吊装防脱装置将所述外套钢筒与所述上承板之间脱开,通过桩尖并采用静压或锤击沉桩方式将所述预制桩完成沉桩施工;并按沉桩顺序分节将预制桩、内部液压油管、内部注浆管分别独立连接固定,且所述内部液压油管和所述内部注浆管穿过所述预制桩的内孔并加以固定,直至达到桩顶标高,沉桩结束后做好油管与注浆管的保护;
如沉桩过程为先钻孔预注浆、搅拌桩、旋喷桩施工后插芯桩的方式,要求成型的孔径大于所述预制桩的桩径,预制桩的沉桩要求在钻孔预注浆、搅拌桩、旋喷桩施工后的6h内进行;在预制桩入土前,需通过吊装防脱装置将所述外套钢筒与所述上承板之间脱开,并按沉桩顺序分节将预制桩、内部液压油管、内部注浆管分别独立连接固定,且所述内部液压油管和所述内部注浆管穿过所述预制桩的内孔并加以固定,直至达到桩顶标高,沉桩结束后做好油管与注浆管的保护;
S3、待桩身养护1~3天后,将高压注浆装置内的高压注浆泵通过外部注浆管与所述内部注浆管连通,将液压装置内的液压站通过外部液压油管与所述内部液压油管连通,通过液压站的液压驱动控制桩端挤密注浆装置的各液压挤压单元进行下压,进而将下压板向下推移,并将基桩端部土体强力压实挤密,形成桩底挤密区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坤德创新岩土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坤德创新岩土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50309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