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涉水前行距离确定方法、装置、车辆、设备及存储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211516748.8 | 申请日: | 2022-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617660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30 |
发明(设计)人: | 贾帝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W40/10 | 分类号: | B60W40/10;B60W30/18;B60W50/14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苗晓娟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涉水 前行 距离 确定 方法 装置 设备 存储 介质 | ||
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涉水前行距离确定方法、装置、车辆、设备及存储介质,该方法通过获取目标车辆的当前涉水深度、纵向牵引加速度和行车方向加速度,根据纵向牵引加速度和行车方向加速度确定目标车辆的车辆倾角,根据当前涉水深度和预设涉水深度阈值确定可用涉水深度,基于可用涉水深度和车辆倾角确定目标车辆的车辆涉水前行距离,通过对车辆涉水前行距离的确定,能够提示车辆的驾驶员当前车辆可行驶的距离,也即车辆涉水前行距离,避免车辆盲目前行,导致超出可行驶的距离后涉水熄火,或者由于不清楚水深而盲目让路,导致行驶效率的降低,有助于提升驾驶安全性和通行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涉水前行距离确定方法、装置、车辆、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气候极端化及城市建设进程加深,驾驶员在驾车行驶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遇到车辆涉水场景,而驾驶员多因对水深预估不足,导致车辆进水。
相关技术中,对于车辆涉水场景,往往都是基于驾驶员发现车辆涉水事件,实时采集并测量车辆的涉水深度,该方式只能对车辆所处涉水的深度进行监测,但对车辆前方行驶路线上的未来涉水情况缺乏预测,导致车辆缺少危险预警,由于盲目前行导致车辆存在涉水熄火风险,或者驾驶员看到积水就绕路让行,导致不必要的绕远,影响行程效率。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涉水前行距离确定方法、装置、车辆、设备及存储介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车辆涉水前行距离确定方法,所述车辆涉水前行距离方法包括:获取目标车辆的车况数据,所述车况数据包括当前涉水深度、纵向牵引加速度和行车方向加速度;根据所述纵向牵引加速度和所述行车方向加速度确定所述目标车辆的车辆倾角;根据所述当前涉水深度和预设涉水深度阈值确定可用涉水深度;基于所述可用涉水深度和所述车辆倾角确定所述目标车辆的车辆涉水前行距离。
于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预设涉水深度阈值包括预设预警涉水深度、预设制动涉水深度和预设退避涉水深度中至少之一,所述预设预警涉水深度小于所述预设制动涉水深度,所述预设制动涉水深度小于所述预设退避涉水深度;若所述预设涉水深度阈值包括预设预警涉水深度,将所述车辆涉水前行距离确定为预警前行距离,若所述预警前行距离小于预设预警距离阈值,基于所述预警前行距离生成预警消息,并提示;若所述预设涉水深度阈值包括预设制动涉水深度,将所述车辆涉水前行距离确定为制动前行距离,若所述制动前行距离小于预设制动距离阈值,控制所述目标车辆制动,直至所述目标车辆停车;若所述预设涉水深度阈值包括预设退避涉水深度,将所述车辆涉水前行距离确定为退避前行距离,若所述退避前行距离小于预设退避距离阈值,控制所述目标车辆制动直至停车,待所述目标车辆停车后,控制所述目标车辆沿目标行驶方向行驶,所述目标行驶方向与所述目标车辆的初始行驶车辆相反。
于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基于所述可用涉水深度和所述车辆倾角确定所述目标车辆的车辆涉水前行距离之后,所述车辆涉水前行距离确定方法还包括:获取所述目标车辆的车速数据;根据所述车辆涉水前行距离和所述车速数据确定车辆可前行时长。
于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若所述预设涉水深度阈值包括预设制动涉水深度,根据所述车辆涉水前行距离和所述车速数据确定车辆可前行时长之后,所述车辆涉水前行距离确定方法还包括,若所述车辆可前行时长小于第一预设时长阈值,控制所述目标车辆制动;若所述预设涉水深度阈值包括预设退避涉水深度,根据所述车辆涉水前行距离和所述车速数据确定车辆可前行时长之后,所述车辆涉水前行距离确定方法还包括,若所述车辆可前行时长小于第二预设时长阈值,控制所述目标车辆回退。
于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根据所述纵向牵引加速度和行车方向加速度确定所述目标车辆的车辆倾角之后,所述车辆涉水前行距离确定方法还包括:获取待预测行驶距离;基于所述待预测行驶距离和所述车辆倾角确定理论涉水深度;基于所述待预测行驶距离和所述理论涉水深度确定预测涉水数据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51674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电搭接绝缘操作杆
- 下一篇:基于集成迁移学习的中段制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