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底盘的疲劳测试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211524735.5 | 申请日: | 2022-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371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吴奕东;闵新和;辛强;李妮妮;王德斌;曹伟;袁文强;刘祎晗;周倩瑶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汽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T7/00 | 分类号: | G06T7/00;G01M17/007;G01B11/16;G06V10/764;G06V10/82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张萌 |
地址: | 510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底盘 疲劳 测试 方法 装置 电子设备 存储 介质 |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底盘的疲劳测试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所述汽车底盘的散斑图像;根据所述散斑图像提取所述汽车底盘的特征应变数据,获得特征应变云图;根据所述特征应变云图建立疲劳识别模型;根据所述疲劳识别模型对汽车底盘图像进行疲劳测试,获得测试结果。实施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及时发现汽车底盘的疲劳情况,并且对汽车底盘的疲劳情况给出准确的检测结果,提高对汽车底盘疲劳的检测效率和准确率,避免对汽车底盘的疲劳程度判断出现不标准的情况,提高安全性能,减少对人力资源的使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汽车底盘的疲劳测试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对汽车底盘零部件疲劳耐久台架试验,通常是利用疲劳耐久试验台对固定在试验台上的汽车零部件持续施加耐久载荷工况,然后通过试验员肉眼观察样件的裂纹扩展情况或试验机上的应力和位移传感器所反馈的信号判断样件的工作状态及疲劳耐久状态,这需要人为通过观察样件的裂纹扩展情况或试验机上的传感器信号来判断样件的疲劳耐久性能状态,对设备要求和人力的依赖度都非常高。
这种方式导致疲劳耐久性试验效率低下,时间和人力成本耗费较大。并且,在高强耐久工况和综合耐久工况下,汽车底盘悬架系统通常产生循环性和非周期性相互交替出现的瞬时冲击,导致裂纹的产生不具有相对明显的规律性,难以依靠人眼直接观察初始裂纹的萌生情况,从而很难准确获取零件产生早期裂纹的时刻,不利于及时发现汽车汽车底盘的疲劳失效情况。此外,汽车汽车底盘种类繁多,不同部件的疲劳失效时刻和失效特征都完全不同,因此现有技术对汽车底盘的疲劳失效判定的标准难以统一,存在评判标准不规范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底盘的疲劳测试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可以及时发现汽车底盘的疲劳情况,并且对汽车底盘的疲劳情况给出准确的检测结果,提高对汽车底盘疲劳的检测效率和准确率,避免对汽车底盘的疲劳程度判断出现不标准的情况,提高安全性能,减少对人力资源的使用。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底盘的疲劳测试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汽车底盘的散斑图像;
根据所述散斑图像提取所述汽车底盘的特征应变数据,获得特征应变云图;
根据所述特征应变云图建立疲劳识别模型;
根据所述疲劳识别模型对汽车底盘图像进行疲劳测试,获得测试结果。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构建特有的疲劳识别模型对汽车底盘进行疲劳检测,可以及时发现汽车底盘的疲劳情况,并且对汽车底盘的疲劳情况给出准确的检测结果,提高对汽车底盘疲劳的检测效率和准确率,避免对汽车底盘的疲劳程度判断出现不标准的情况,提高安全性能,减少对人力资源的使用。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散斑图像提取所述汽车底盘的特征应变数据,获得特征应变云图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散斑图像中散斑点对应的初始坐标数据获得形变坐标数据;
根据所述形变坐标数据获得所述汽车底盘的等效应变数据;
根据所述等效应变数据获得所述特征应变数据;
根据所述特征应变数据对所述散斑图像进行标记,获得所述特征应变云图。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根据散斑点对应的初始坐标数据和形变坐标数据对散斑图像进行处理,得到特征应变云图,可以使得特征应变云图包含更多汽车底盘的形变特征,简化测试过程中的数据,减少误差的产生。
进一步地,通过以下方式根据所述形变坐标数据获得所述汽车底盘的等效应变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汽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汽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52473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