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中药在审
申请号: | 202211550835.5 | 申请日: | 2022-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60362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2 |
发明(设计)人: | 刘向哲;王新志;马驰远;冉春龙;孙永康;李梦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K36/9064 | 分类号: | A61K36/9064;A61P9/10;A61K35/646;A61K35/648;A61K35/62 |
代理公司: | 郑州天阳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3 | 代理人: | 蔡文雅 |
地址: | 450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缺血性 中风 急性期 中药 | ||
本发明涉及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中药,可有效解决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用药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该中药由以下重量计的原料药物制成:半夏6‑12g、炒白术9‑15g、天麻9‑15g、茯苓10‑20g、陈皮9‑15g、石菖蒲9‑15g、远志9‑15g、大黄9‑15g、竹茹9‑15g、胆南星6‑15g、瓜蒌10‑20g、丹参10‑20g、川芎10‑20g、全蝎9‑15g、蜈蚣1‑3条、地龙10‑20g、砂仁6‑12g和炙甘草1‑6g,本发明组方科学合理,服用方便,成本低,具有熄风通络、通腑化痰作用,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效果显著,疗效确切,用药安全,是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方法及药物上的创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领域,特别是一种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中药。
背景技术
缺血性中风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首位原因。缺血性中风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等特点也为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缺血性中风证候复杂多变,尤其是急性期,证候演变迅速,临床诊治困难。随着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核心证候的深入研究,并结合临床实际,发现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多以标实证为主,风、火、痰、瘀、腑实互相交杂,其中以风邪和腑实证最为常见,多夹痰、夹火。有数据表明,以风、火、痰及痰热腑实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占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总数量的60%以上。综上可知,风痰阻络、痰热腑实是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核心证候。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并有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等症状,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中医药辨证分型治疗缺血性中风具有一定优势,且有现代医学研究支持。然而目前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演变迅速,辨证及诊治繁杂,临床应用不易掌握。因此,以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核心证候为切入点,研制一种针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中药,以简驭繁,提高急性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势在必行。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为解决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发明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中药,可有效解决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用药问题。
根据中医药学原理,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以风痰阻络、痰热腑实为核心证候,临床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并有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等症状,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因此,以通腑化痰、熄风通络为治疗原则,据此,本发明解决的技术方案,该中药由以下重量计的原料药物制成:半夏6-12g、炒白术9-15g、天麻9-15g、茯苓10-20g、陈皮9-15g、石菖蒲9-15g、远志9-15g、大黄9-15g、竹茹9-15g、胆南星6-15g、瓜蒌10-20g、丹参10-20g、川芎10-20g、全蝎9-15g、蜈蚣1-3条、地龙10-20g、砂仁6-12g和炙甘草1-6g,将上述原料药物混合在一起,加水浸没,浸泡30-60min,武火煎沸,再文火煎40-60min,过滤,得第一次药液,药渣再加水浸没,武火煎沸,再文火煎40-60min,过滤,得第二次药液,合并两次药液,混匀,即得。
本发明组方科学合理,服用方便,成本低,具有熄风通络、通腑化痰作用,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效果显著,疗效确切,用药安全,是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方法及药物上的创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菌属差异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未经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55083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