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液压干气密封稳定性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211553955.0 | 申请日: | 2022-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57507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07 |
发明(设计)人: | 刘暅豪;丁雪兴;丁俊华;徐洁;王宇飞;蒋海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J15/40 | 分类号: | F16J15/40;F16J15/34 |
代理公司: | 成都云纵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316 | 代理人: | 伍星 |
地址: | 73000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液压 密封 稳定性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干气密封结构,包括外壳、转子、能够随转子做旋转运动的动环组件、与动环组件相匹配的静环组件、与静环组件相匹配的推静组件,动环组件包括动环,静环组件包括静环,推静组件包括位于外壳内的液压系统,液压系统包括受液压驱动的输出轴,输出轴的运动方向沿外壳轴线方向,输出轴的端面与静环端面之间安装箔片。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干气密封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干气密封技术在高压、超高速复杂工况以及大轴径机械应用方面存在的端面间距不可调、通用性低、受力不均等问题,实现使气膜厚度可控可调、提高密封性能、扩大干气密封结构通用性,同时使补偿力以面载荷方式施加以避免受力不均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干气密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液压干气密封稳定性结构。
背景技术
干气密封是一种非接触式机械密封技术,是因动环端面螺旋槽在旋转过程中使得端面膜压增加,使得所形成的开启力大于作用在密封环上的闭合力,在摩擦副之间形成一层很薄的气膜,所形成的气膜完全阻止了相对低压的密封介质向外泄漏,从而实现密封介质的“零泄漏”。
随着现代工业发展水平提高,传统干气密封技术在高压、超高速复杂工况以及大轴径机械方面的应用却受到了限制,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原因:第一,高压工况下,传统补偿环的弹簧会发生塑性变形,导致弹力不够,造成动、静环密封端面膜厚刚度不够,密封介质泄漏等现象;第二,在超高速干气密封装置中,由于旋转速度过高,开启力保持非线性增长,严重影响密封端面的开启力变化,动、静环端面气膜刚度无法满足所需要求,导致密封泄漏量过大;第三,当密封端面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密封端面磨损,泄漏量会增大,长时间会损坏密封端面甚至出现密封失效,导致密封不能够稳定的长周期运行。上述问题严重限制了干气密封技术在高压、超高速复杂工况下以及大轴径机械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案申请人在先申请了一种磁力耦合式干气密封结构(CN 112923063 B),该结构通过磁力耦合方式替代传统弹簧补偿,实现了干气密封技术在大轴径机械领域的突破;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该现有技术逐渐暴露出动静环端面间距不可调导致通用性低、磁斥力等效于点载荷导致受力不均等问题,因此该现有技术中的静环追随性依然具有较大提升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液压干气密封稳定性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干气密封技术在高压、超高速复杂工况以及大轴径机械应用方面存在的端面间距不可调、通用性低、受力不均等问题,实现使气膜厚度可控可调、提高密封性能、扩大干气密封结构通用性,同时使补偿力以面载荷方式施加以避免受力不均的目的。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新型液压干气密封稳定性结构,包括外壳、转子、能够随转子做旋转运动的动环组件、与所述动环组件相匹配的静环组件、与所述静环组件相匹配的推静组件,所述动环组件包括动环,所述静环组件包括静环,所述推静组件包括位于外壳内的液压系统,所述液压系统包括受液压驱动的输出轴,所述输出轴的运动方向沿外壳轴线方向,所述输出轴的端面与静环端面之间安装箔片。
针对现有技术中干气密封技术在高压、超高速复杂工况以及大轴径机械应用方面存在的端面间距不可调、通用性低、受力不均等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新型液压干气密封稳定性结构,其中外壳、转子、动环、静环等均为现有技术,推静组件用于对静环进行补偿。现有技术中,无论是传统的弹簧补偿方式,还是采用磁力耦合的补偿方式,均存在气膜开度不可调的缺陷,若要改变气膜开度,需更换不同刚度的弹簧或更换不同磁场大小的磁铁,这显然导致了密封装置的适用性较差。基于此,本申请对推静组件进行改进,采用液压系统作为推静组件,其输出轴受液压驱动可沿外壳轴线进行直线运动,从而可以带动静环移动,以此实现对动环与静环端面间距的调节,即是可以灵活调节气膜开度大小,根据实际应用工况将气膜开度的大小调节至合适位置,达到控制干气密封气膜刚度需求,实现最终密封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理工大学,未经兰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55395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干式液氮转运箱
- 下一篇:一种新能源生物质秸秆加工粉碎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