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噪聚碳酸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594446.2 | 申请日: | 2022-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58733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31 |
发明(设计)人: | 何彬;陈正吉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圆融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69/00 | 分类号: | C08L69/00;C08L75/04;C08L55/02;C08L83/04;C08L33/02;C08K5/134;C08K5/526;C08K5/103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5 | 代理人: | 汪贵艳 |
地址: | 528311 广东省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碳酸酯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降噪聚碳酸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由聚碳酸酯树脂、聚氨酯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相容剂、降噪助剂、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受阻酚类抗氧剂、亚磷酸酯类抗氧剂、季戊四醇硬脂酸酯制备而得,所述聚碳酸酯树脂、聚氨酯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的重量份总和为100份。本发明通过采用低阻尼材料TDI与MDI共聚型TPU和降噪助剂硅酮母粒复配,有效降低了材料的阻尼系数与表面摩擦系数;即制备的聚碳酸酯组合物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加工性能以及降噪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降噪聚碳酸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PC/ABS合金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汽车的高分子材料,伴随着汽车行走是的振动,PC/ABS合金制成的内饰部件之间或者该部件和其他材质的部件接触而相互摩擦碰撞,有时发生吱嘎声响。随着公众环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乘客对于驾乘体验及车内环境舒适健康的要求愈发严格。提高车辆噪声控制水平以及降低车内气味散发已成为新的竞争焦点、技术发展方向和重要的市场卖点。
为了降低噪音,常见的解决方式是在汽车装配过程中在部件连接处涂覆油脂,或者在家用电器中贴绒布或者海绵。虽然有一定的改善效果,但是无法做到永久防异响,且在高温下长时间放置时效果不持续。目前汽车行业内尚无可降噪的低气味PC/ABS合金,相关行业内降噪材料多采用填充及多层复合,不利于制品部件的加工性及美观要求。
经查阅诸多文献专利后总结针对该问题材料端常见的改性思路如下:
1、通过增加润滑助剂来降低制件表面的摩擦系数从而消除或减弱异响,但是多数润滑剂和PC/ABS体系不相容,长期使用仍然会析出,从而防异响效果消失。
2、通过提升材料的阻尼性能,将摩擦振动产生的能量通过内能形式耗散掉,达到防异响的目的。如CN107177156A和CN107325514A中均引入TPU来提高材料的阻尼效果以达到降噪的目的,结果表明效果是十分显著的,但是引入过量的TPU会明显的恶化材料的物理性能,但注塑过程中材料容易分层。另外,CN 111303580A中引入了片层石墨来增强材料的储能模量,从而提高材料的阻尼性,但是20份的石墨不仅会对材料的冲击韧性有负面影响,而且黑色的石墨会影响浅色内饰部件的配色,从而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3、再例如郭少云等人在CN102501504A专利中,通将两种不同的高分子材料投入挤出机进行多层挤出,从而达到降噪的效果;徐波等人在CN102967042B专利中,通过将双面胶置于聚氨酯海绵与三聚氰胺海绵之间,然后进行热压复合达到吸声的效果。但是,采用这种多层挤出或者热压复合的方式会受到制品外形的制约,尤其是现在车内结构设计多样化的情况下,这些方法对于复杂结构的部品就没法得到很好的应用。
德国巴斯夫公司商业化的TPU 1180是一种非常独特的TDI与MDI共聚型聚氨酯树脂,具有极高的减震和阻尼特性。将该结构引入到PC/ABS体系中在理论上也会提高材料的阻尼性能。但是常用的三嵌段共聚物例如SBS(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EBS(氢化SBS)和SIS(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均和PC/ABS体系相容性差。因此会造成PC/ABS/TPU体系会有分层的情况出现。本发明采用的相容剂为马来酸酐接枝ABS及甲基丙烯酸-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中的一种或几种,可以有效改善几种基体树脂之间的相容性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降噪聚碳酸酯组合物,所述组合物在具有降噪性能的同时,还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流动性、及低气味,可应用汽车内外饰等行业。
实现上述发明目的的具体技术方案包括如下:
一种降噪聚碳酸酯组合物,由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
其中,所述聚碳酸酯树脂、聚氨酯树脂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的重量份总和为100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圆融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圆融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59444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快速换辊水平型两辊轧机
- 下一篇:浆料涂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