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绿原酸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594649.1 | 申请日: | 2022-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5778905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4 |
发明(设计)人: | 熊建华;张建军;周志娥;罗秋水;李青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9/127 | 分类号: | A61K9/127;A61K47/24;A61K47/28;A61K47/22;A61K31/216;A23L33/10;A23L33/15;A23L33/12 |
代理公司: | 南昌卓尔精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6133 | 代理人: | 徐柳华 |
地址: | 330045 江西省南昌***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绿原酸 脂质体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绿原酸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涉及脂质体制备技术领域,其中,该绿原酸脂质体包括以下原料:绿原酸和脂质体膜材,所述脂质体膜材包括大豆卵磷脂、胆固醇以及水溶性维生素E,其中,大豆卵磷脂与胆固醇、水溶性维生素E和绿原酸的比例分别为2.5‑10:1、4‑10:1和3‑6:1,大豆卵磷脂的用量为300mg‑450mg。本发明采用薄膜分散法与离子梯度法相结合的制备方式,使得绿原酸富集于脂质体内部,从而实现高包封率和高载药率的目的。本发明解决了绿原酸作为水溶性药物,在进行脂质体包封时常常出现的包封率低,载药率低以及储存稳定性差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脂质体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绿原酸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脂质体是类似生物膜结构的球形囊泡,可由单层或多层磷脂分子组成。磷脂分子的两亲性质,也使其被用于包裹亲水性药物、亲脂性药物成为可能。此外,因其与生物膜相似的结构,使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从而使其更容易被机体吸收。
随着近年来脂质体制备技术的逐渐成熟,人们也可依据药物和膜材的特性筛选更加优化的制备方法制备出包封率、载药率更高的脂质体。脂质体制备过程中常常根据药物载入方式的差异,将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分为两大类,即被动载药法和主动载药法。被动载药法主要包括乙醇注入法、薄膜分散法以及逆向蒸发法等,然而被动载药法所制备的脂质体往往存在尺寸过大、有机物溶剂残留以及水溶性药物包封率低的问题。主动载药法作为水溶性药物包载的常用方法主要分为离子梯度法和pH梯度法,离子梯度法和pH梯度法都需要依托于药物本身的弱酸性或者弱碱性,并以此构建合适的梯度差,主动载药法能够高效的包载弱酸性或者弱碱性的药物,但由于脂质体溶液pH偏高或者偏低,致使脂质体储存稳定性较差。
影响脂质体包封率和载药率的主要因素包括脂质体制备时膜材的选择、膜材的比例以及脂质体的制备方法。脂质体常用的膜材为磷脂和胆固醇,其中磷脂的用量决定了脂质体的形态,磷脂和胆固醇的比例则是调节脂质体膜的流动性,与此同时人们也会寻求在膜材中添加各类的活性物质从而改善脂质体的状态、增加脂质体的功能。绿原酸水溶性较好,此类药物在脂质体制备过程中极易从脂质体内部泄漏至外部水相溶剂当中.并且脂质体制备好后,由于脂质体膜与蛋白质、表面活性剂等分子相互作用以及磷脂双分子层自发的聚集、融合等动态过程会产生膜融合与破裂,导致所制备的脂质体包封率低、储存稳定性较差。因此,本领域迫切需要提供一种稳定的脂质体,可以将水溶性的绿原酸包裹其中,提高绿原酸的包封率、载药率以及储存稳定性,以便绿原酸在食品应用中更好的发挥其优良的功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绿原酸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出脂质体包封率较低、储存性能较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绿原酸脂质体,包括以下原料:绿原酸和脂质体膜材,所述脂质体膜材包括大豆卵磷脂、胆固醇以及水溶性维生素E,其中,大豆卵磷脂与胆固醇、水溶性维生素E和绿原酸的比例分别为2.5-10:1、4-10:1和3-6:1。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提供以下可选技术方案:
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绿原酸是由金银花悬浮细胞通过乙醇超声提取获得。
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大豆卵磷脂的用量为300-450mg。
一种如上述所述的绿原酸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将脂质体膜材在水浴加热下完全溶解于无水乙醇中,旋转蒸发去除乙醇使得膜材在圆底烧瓶内壁形成均匀透明的薄膜;
步骤S2:将乙酸钙水溶液加入圆底烧瓶继续旋转水化,使得膜材完全洗脱溶解,得到混悬液;
步骤S3:将步骤S2获得的溶液在冰浴条件下进行探头超声,形成空白脂质体;
步骤S4:将获得的空白脂质体混悬液转移至透析袋中,并置于硫酸钠水溶液中充分透析以去除空白脂质体外部的钙离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农业大学,未经江西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59464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