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鉴定花生裂荚力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641187.4 | 申请日: | 2022-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7914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4 |
发明(设计)人: | 储文;倪皖莉;朱晓峰;姜涛;王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08 | 分类号: | G01N3/08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高宁馨 |
地址: | 23003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鉴定 花生 裂荚力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植物裂荚力的鉴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鉴定花生裂荚力的方法。本发明通过测力计探头正压花生果喙1cm的区段(果喙尖段),测量果喙开裂所需的最大作用力,即花生果喙裂荚力。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花生受力方式统一,受力位置集中,花生荚果只会沿果喙缝合线开裂,不会造成花生其他部位的开裂,甚至果荚的破碎。本技术测得的果喙正压裂荚力具有准确度高,重复性好等特点,可以作为花生裂荚力遗传学研究或对花生资源材料进行裂荚力评判的鉴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裂荚力的鉴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鉴定花生裂荚力的方法,对花生果喙处开裂所需作用力的测定。
背景技术
花生仁富含脂肪酸和蛋白质,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花生利用前需进行脱壳处理。人工脱壳对花生仁的损伤小,种子活力高,既可以保证商品价值又可以作为种用花生的脱壳方法。但人工脱壳成本高,效率低下,不适于花生当前的产业需求。机械化脱壳效率是人工脱壳的20-30倍,极大提高了花生脱壳效率,但花生仁在机械化脱壳过程中易受损伤,不仅易造成花生仁黄曲霉污染,还严重影响花生的种子活力。
花生果实由两个果荚结合而成,两个果荚结合处有脊和腹缝线。但与大多数豆科作物不同,花生的脊与腹缝线界限不清晰,不易准确判断,花生开裂往往并不严格按照腹缝线裂开,因此花生即使晒干果壳也难以裂开。然而,在花生果喙处,花生两个果荚结合处界限(缝合线)明显,该处开裂所需作用力也较小,是花生最易开裂的部位之一。王京等(2017)通过对花生果荚力学特性进行研究,发现花生荚果受力破损是一个复杂的力学过程。不同的受力位置对荚果的损伤形式和施加压力的大小都有显著差异。例如,无论是横压(荚果水平放置,压力杆正对脊或腹缝线进行挤压)、竖压(荚果垂直放置,压力杆沿脊或腹缝线下压)或侧压(荚果水平放置,压力杆垂直于脊或腹缝线下压),花生荚果的破裂方式都有竖裂纹、横裂纹、破碎等;不同的破碎形式获得的花生破损力差异极显著;同一花生品种,花生侧压裂荚力最大,横压裂荚力次之,竖压裂荚力最小。然而,鲁清等(2020)实验数据表明花生横压裂荚力最小,竖压裂荚力次之,侧压裂荚力最大。两者在花生荚果不同方式受力破损力大小的排序差异,从侧面说明当前的裂荚力检测影响因素多,评判标准难以把握,实验重复性较差。
当前我们仍缺乏一套可以准确对花生裂荚力进行检测的技术方法。已有的花生荚果裂荚力测定都只简单将花生置于测力计探头前进行挤压,并记录造成花生荚果破裂的最大施加压力值。CN201911303411.7公开了一种便携式作物裂荚力测量装置及方法,利用数显式便携计力器测量作物荚果受挤压破裂时的瞬时力。通过固定花生、油菜测量果荚横裂力和竖裂力,综合开裂力=横向裂荚力平均值+竖向裂荚力平均值,根据果荚的综合开裂力评估荚果破裂特性,衡量作物裂荚难易程度这一农艺性状。为提高检测精确度,一些研究将花生以特定方位进行摆放。但该方法鉴定果荚裂荚力过程中,破裂方式多样,评判荚果破裂的标准难以统一。并且,该方法的精确度和重复性较差,在花生裂荚力遗传学研究及花生裂荚力评判中并不适用。
发明内容
为更好的开展研究花生裂荚力遗传学研究及花生裂荚力评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可靠的裂荚力鉴定方法,本发明发现以花生果喙正压开裂力用于花生裂荚力的鉴定具有评判标准唯一,重复性优,准确度高的特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花生裂荚力的测定方法,所述方法通过测力计测量正压花生果喙尖段并使果喙开裂所需的作用力。本发明的测力计可以是传统的带刻度的机械式测力计,也可以是电子数显式的测力计。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花生裂荚力的测定方法,所述方法通过测力计测量正压花生果喙尖段并使果喙开裂所需的作用力,所述果喙尖段是指果荚的果喙先端向果身延伸1cm区段。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花生裂荚力的测定方法,所述方法通过测力计测量正压花生果喙尖段并使果喙开裂所需的作用力;所述果喙尖段是指果荚的果喙先端向果身延伸1cm区段;所述压花生果喙尖段是指将荚果果喙处的果脊或腹缝线正对测力计探头,使果喙尖段处于测力计探头和底座之间,并进行挤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未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64118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