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柔性透明电极的制备方法以及柔性透明电极在审
申请号: | 202211644053.8 | 申请日: | 2022-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8497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8 |
发明(设计)人: | 彭寿;王伟;马立云;官敏;刘晓鹏;周文彩;盖琳琳;骈超;李一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安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3C17/36 | 分类号: | C03C17/36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雷绍宁 |
地址: | 200063 上海市普***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柔性 透明 电极 制备 方法 以及 | ||
1.一种柔性透明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柔性玻璃基底(1)进行清洁干燥处理,在干燥后的柔性玻璃基底(1)上形成底层介电层(2);
S2、在所述底层介电层(2)上形成金属层(3),所述金属层(3)包括掺杂区和未掺杂区;
S3、在所述金属层(3)上形成顶层介电层(4);
S4、将经过步骤S3处理后的样品进行真空退火处理,得到柔性透明电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柔性透明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所述金属层(3)为5-12nm厚的Ag层,所述掺杂区处于Ag层的下部并作为下部掺杂区(301),所述未掺杂区处于Ag层的上部并作为上部未掺杂区(302);所述Ag层采用共溅射设备通过磁控溅射方式形成,其中共溅射设备的腔室内分别置入Ag靶(8)和Ag-M掺杂靶(9),其中M为掺杂金属,打开Ag-M掺杂靶(9)的电源,并将镀有所述底层介电层(2)的柔性玻璃基底(1)迅速移动到Ag-M掺杂靶(9)的正上方,Ag-M掺杂靶(9)在所述底层介电层(2)上溅射沉积Ag-M膜,形成一定厚度的所述下部掺杂区(301),然后关闭Ag-M掺杂靶(9)的电源并打开Ag靶(8)的电源,并将所述柔性玻璃基底(1)迅速移动到Ag靶(8)的正上方,Ag靶(8)在所述下部掺杂区(301)上溅射沉积Ag膜,形成一定厚度的所述上部未掺杂区(302),之后关闭Ag靶(8)的电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柔性透明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所述金属层(3)为5-12nm厚的Ag层,所述掺杂区包括底部掺杂区和顶部掺杂区,所述底部掺杂区处于Ag层的底部,所述顶部掺杂区处于Ag层的顶部,所述未掺杂区处于Ag层的中部并作为中部未掺杂区;所述Ag层采用共溅射设备通过磁控溅射方式形成,其中共溅射设备的腔室内分别置入Ag靶(8)和Ag-M掺杂靶(9),其中M为掺杂金属,打开Ag-M掺杂靶(9)的电源,并将镀有所述底层介电层(2)的柔性玻璃基底(1)迅速移动到Ag-M掺杂靶(9)的正上方,Ag-M掺杂靶(9)在所述底层介电层(2)上溅射沉积Ag-M膜,形成一定厚度的所述底部掺杂区,然后关闭Ag-M掺杂靶(9)的电源并打开Ag靶(8)的电源,并将所述柔性玻璃基底(1)迅速移动到Ag靶(8)的正上方,Ag靶(8)在所述底部掺杂区上溅射沉积Ag膜,形成一定厚度的所述中部未掺杂区,之后关闭Ag靶(8)的电源并再次打开Ag-M掺杂靶(9)的电源,并将所述柔性玻璃基底(1)再次迅速移动到Ag-M掺杂靶(9)的正上方,Ag-M掺杂靶(9)在所述中部未掺杂区上溅射沉积Ag-M膜,形成一定厚度的所述顶部掺杂区,之后关闭Ag-M掺杂靶(9)的电源。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柔性透明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所述掺杂金属M为Cu、Al或Au,Ag-M掺杂靶(9)中掺杂金属M的摩尔比控制在1-10%。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柔性透明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所述下部掺杂区(301)的厚度控制在1-3nm,所述上部未掺杂区(302)的厚度控制在3-10nm。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柔性透明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所述底部掺杂区的厚度控制在1-3nm,所述中部未掺杂区的厚度控制在3-10nm,所述顶部掺杂区的厚度控制在1-3nm。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柔性透明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层介电层(2)与顶层介电层(4)的材质相同,所述底层介电层(2)的材质为金属氧化物ZnO、SnO2或SiO2,或者所述底层介电层(2)的材质为经过掺杂改性的金属氧化物AZO或GZO,所述底层介电层(2)与顶层介电层(4)均通过磁控溅射方式或化学气相沉积方式形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安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安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644053.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