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宽幅开口式钢箱梁顶推用钢导梁装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646949.X | 申请日: | 2022-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852844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8 |
发明(设计)人: | 周顺;向兵;史勇;周强;张聪;谢青峰;林大伟;李慧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交通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21/00 | 分类号: | E01D21/00;E01D2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1120***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宽幅 开口 式钢箱梁顶推用钢导梁 装配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宽幅开口式钢箱梁顶推用钢导梁装配方法,包括:从纵坡低端向高端方向进行顶推,在适当的墩位间进行钢梁拼装平台的搭设,选择碗扣式满堂脚手架,使其中心与桥中心线保持一致,支架搭设完成后,需要对其高程进行调整,确保坡度与桥面坡度保持一致性,并利用木板进行铺设,用做试平台。本发明装配式钢导梁采用标准化节段,充分考虑了结构负荷,可重复利用,且装配式钢导梁的节段设置长度合理,能有效满足山区较复杂的路况特征,有利于运输及安装,而钢导梁拼装方便、操作简单,相对于传统钢导梁的现场制作,性价比较高、经济效益显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桥梁架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宽幅开口式钢箱梁顶推用钢导梁装配方法。
背景技术
顶推施工法是指梁体在桥台背后路堤上逐段浇筑或拼装,并用顶推装置纵向顶推,使梁体通过各墩顶临时滑移装置而就位的施工方法。其中,钢导梁的使用是保证顶推施工顺利完成的重要工艺。可现有的钢导梁在装配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材料利用率低,且安装风险较大。常规的钢导梁制作工艺是以型钢为主材,结合受力最不利模型进行方案设计,项目使用后导梁以拆除就近处理为主,但这样会造成很大的浪费。
发明内容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宽幅开口式钢箱梁顶推用钢导梁装配方法。
本发明提出的宽幅开口式钢箱梁顶推用钢导梁装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从纵坡低端向高端方向进行顶推,在适当的墩位间进行钢梁拼装平台的搭设,选择碗扣式满堂脚手架,使其中心与桥中心线保持一致,支架搭设完成后,需要对其高程进行调整,确保坡度与桥面坡度保持一致性,并利用木板进行铺设,用做试平台;
S2:在适宜的墩位位置处理设置一定间距的临时墩,以便于能够有效的将顶推的跨径缩短,由于在钢桁梁顶推过程中,临时墩受力较大,而且存在受力不均的情况,所以需要采用承台基础的混凝土连续墙做为临时墩的重要支撑,从而提高施工的安全性,同时在铁路两侧一定范围内还需要搭设军用墩,然后利用连续墙和军用墩来对滑道进行固定;
S3:采用的是箱形结构的滑道截面,利用普通钢板进行焊接而成,在进行加强钢板布置时需要与钢桁梁的节点呈对应关系,从而有效的确保拼装的质量,将滑块设置在加强钢板下,然后利用滑块与滑道之间的滑动来完成钢桁梁的顶进;
S4:自制导梁,并将其在钢桁梁下弦杆的前端进行对称设置,钢梁顶推施工时,需要利用两套水平的顶推千斤顶来对称安装在两条滑道上,将千斤顶与固定在梁尾的拉锚器利用钢绞线进行连接,通过连续对千斤顶进行牵引,从而使钢桁梁在滑道上进行顶推,与墩顶进行连接,从而完成落梁工作。
优选地,所述钢导梁支撑最大跨距为32m,取导梁长度大于0.7倍最大跨距长度,从而取跨径为25米,横桥向设2根,两根导梁之间采用3件钢管桁架连接系连成整体钢材。
优选地,所述钢导梁全长设计长度为25m,共计分为4个节段,标准节长度分别为5m、7m、10m、3m,节段搭接处用补强加强件连接。
优选地,所述导梁主体为受弯构件,受压翼缘在最大应力状态下同受压构件一样,可能出现失稳现象,因此,必须验算受压翼缘的整体稳定性,其计算公式为
优选地,所述钢导梁长度为25m,中心距11.2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装配式钢导梁采用标准化节段,充分考虑了结构负荷,可重复利用。
2、装配式钢导梁的节段设置长度合理,能有效满足山区较复杂的路况特征,有利于运输及安装。
3、装配式钢导梁拼装方便、操作简单,相对于传统钢导梁的现场制作,性价比较高、经济效益显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交通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重庆交通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64694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叶蜡石自动化混料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 下一篇:电池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