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促进剂M的提纯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647451.5 | 申请日: | 2022-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6120258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6 |
发明(设计)人: | 邵明月;毛晓东;董栋;张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彤程化学(中国)有限公司;彤程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277/72 | 分类号: | C07D277/72 |
代理公司: | 上海德禾翰通律师事务所 31319 | 代理人: | 夏思秋 |
地址: | 201507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促进剂 提纯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促进剂M的提纯方法,将合成后的促进剂混合物加入超临界萃取剂和超临界萃取助剂,经过等温或等压处理后提取出促进剂M。本发明所述提纯方法适用于促进剂M的超临界萃取。本发明综合使用超临界萃取剂及相关助剂。本发明与传统水法或溶剂法提纯促进剂M相比,提纯效率高,能耗低,三废少。
技术领域
一种促进剂M的提纯方法,利用促进剂合成副产的硫化氢作为超临界萃取剂,提纯促进剂M。
背景技术
促进剂M化学名称2-巯基苯并噻唑,简称MBT或促进剂M。在橡胶工业发展过程中,促进剂M作为硫化促进剂重要原料,伴随着橡胶工业的发展而发展。促进剂M主流合成路线是高压法。即合成过程中使有苯胺、硝基苯、硫磺、二硫化碳等高风险物料。副产硫化氢高毒、高危险性物料。该产品合成过程中,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副产焦油状副产物,必须经过提纯去除后的促进剂M才能使用。该提纯过程最初是在合成后的物料中加入碱液,将促进剂M转化为水溶性盐,经过沉淀等去除不溶性副产物及其他物料后再在水中加入酸,得到促进剂M混合液。该混合液经过滤洗涤后得到促进剂M的湿剂,经干燥后才能得到促进剂M的干剂。由于促进剂M的盐水溶性有限,副产物的去除需要经过多次处理才能符合要求。过滤后的促进剂M滤饼也需要洗涤后才能符合要求。最初合成该产品过程每吨产品产生40吨高污染性含盐污水。后来经过改进后的,每吨产品还会产生15吨污水,这些富含难降解有机物的污水处理难度大,处理成本高,给环境造成很大危害。
经过研究人员继续改进,再后处理阶段使用甲苯提纯促进剂M,但由于甲苯毒性、易挥发性、易燃性导致不少事故的发生。另外甲苯的大量使用导致VOC排放难以达标,给环境造成负担。甲苯提纯后得到的促进剂M含量上不符合要求,只能与水法生产的促进剂M混合使用才能勉强满足下游客户的要求。
专利文献CN201610800812.3超临界硫化氢合成苯硫酚的方法是在超临界状态下氯苯与硫化氢反应合成苯硫酚,该专利文献仅记载了苯硫酚的合成方法,并非物料分类。专利文献CN200610070495.0公开了一种低压超临界萃取工艺及其装置,即是一种使用二氧化碳作为萃取剂的装置。专利文献CN201310666641.6公开了一种超临界萃取_反应一体化装置,即是一种利用分子筛吸附超临界萃取或合成的装置。专利文献CN201810304943.1公开了一种连续回收并精制费托合成渣蜡的超临界萃取方法,其是利用正庚烷或正戊烷分离费托蜡。专利文献CN102827101公开了橡胶促进剂MBT提纯方法,其是将粗MBT粉碎后加入2~5倍的二硫化碳,升温溶解后通过控制降温速度达到提纯促进剂MBT的目的。专利文献CN1300123采用甲苯作为萃取剂直接萃取粗品MBT。以上提到的方法或使用外加超临界萃取剂,新增物料,给环境带来危害;或仅仅是溶剂常压萃取,并不能得到符合要求的促进剂M。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促进剂M(2-巯基苯并噻唑)的提纯方法。本发明所述方法利用促进剂M在合成过程中生成的副产物硫化氢作为主要的超临界萃取剂,并通过加入助剂,在等温、等压或吸附方法达到提纯促进剂M的目标。本发明所述促进剂M在高压合成过程中会生成副产物硫化氢,此时硫化氢处于超临界状态,本发明创新提出利用该副产物硫化氢的超临界状态进行有效分离,从而达到提纯促进剂M的目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促进剂M的提纯方法,利用促进剂M在高压合成过程中产生的硫化氢作为超临界萃取剂,通过添加超临界萃取助剂,从而分离提纯得到促进剂M。
本发明中,所述超临界萃取剂为硫化氢、二氧化碳、二硫化碳等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地,为硫化氢。
本发明中,所述超临界萃取剂占所述促进剂的质量百分比为1%-10%;优选地,为5%。
本发明中,所述超临界萃取助剂为磷酸三丁酯、巯基乙醇、苯硫醇、十二烷基苯硫醇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中,所述超临界萃取助剂占所述促进剂的质量百分比为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彤程化学(中国)有限公司;彤程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彤程化学(中国)有限公司;彤程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64745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