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眼椭圆模型的汽车内后视镜布置及校核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650849.4 | 申请日: | 2022-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534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1 |
发明(设计)人: | 周亚平;张鹏;袁宝宇;郭金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T7/60 | 分类号: | G06T7/60;G06T7/13;G06V20/59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郭佳宁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椭圆 模型 汽车 后视镜 布置 校核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汽车设计人机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眼椭圆模型的汽车内后视镜布置及校核方法;采用眼椭圆为基础进行内后视镜布置设计及校核,提供1个初始内后视镜设计位置和10个不同人体使用位置,在满足法规要求的基本前期下,能够更加真实地满足不同身高,不同尺寸的绝大多数驾驶员实际驾车使用后视镜的需求,具有良好使用视野,提高车辆实际使用舒适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设计人机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眼椭圆模型的汽车内后视镜布置及校核方法。
背景技术
驾驶员视野直接影响汽车主动安全性,是整车总布置及造型设计要始终关注的基本方面,内后视镜视野在车辆并线、转弯及倒车时非常重要。常规布置方法为按照法规要求,布置位置满足法规要求即可,但法规仅要求通过眼点能够观察到后方60m处的20m直线段即可,仅能代表一个固定的位置能得到较为理想的视野,无法保证所有人都能调整到自己理想的内后视镜使用位置。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眼椭圆模型的汽车内后视镜布置及校核方法,用于车辆设计阶段确定内后视镜布置位置及调节范围,以符合法规要求,同时满足不同身高及体重驾驶员调节需求,结合眼椭圆的特点,采用眼椭圆为基础进行内后视镜布置设计及校核,提供1个初始内后视镜设计位置和10个不同人体使用位置,在满足法规要求的基本前期下,能够更加真实地满足不同身高,不同尺寸的绝大多数驾驶员实际驾车使用后视镜的需求,具有良好使用视野,提高车辆实际使用舒适性。
一种基于眼椭圆模型的汽车内后视镜布置及校核方法,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步骤1,根据所开发车型参数以及眼椭圆方程,建立人体布置模型及眼椭圆模型;
步骤2,根据前风挡玻璃及眼椭圆建立内后视镜建议布置区域;
步骤3,根据选定的内后视镜数据及建议布置区域初步布置内后视镜位置,并获得法规要求视野区;
步骤4,根据车型地面线及外廓尺寸,建立法规要求的理论视野区域;
步骤5,调整步骤3初步布置的内后视镜位置,使得理论视觉区域包含法规要求视野区,提取此时的内后视镜位置即为初始设计位置;
步骤6,提取内后视镜初始设计位置的旋转中心,并以该中心点建立XYZ旋转轴,提取左侧眼椭圆最左极限点作为视野参考点并按照步骤4做出镜面理论视觉区域;
步骤7,将内后视镜绕XYZ轴旋转,使镜面理论视觉区域包含法规要求视野区,提取此时内后视镜位置作为使用位置1;
步骤8,分别依次提取左侧眼椭圆最上、最下、最前、最后点作为参考点,重复步骤6-7,得到内后视镜的使用位置2-5;
步骤9,依次提取右侧眼椭圆最右、最上、最下、最前、最后点作为视野参考点,重复步骤6-7,得到内后视镜的使用位置6-10;
步骤10,提取10个后视镜的使用位置即为不同身高、不同尺寸驾驶员的内后视镜实际使用位置;
步骤11,提取内后视镜的原始设计位置和10个使用位置作为布置输出。
所述步骤2中,做出过95%眼椭圆上端的水平切线、同时做出与顶棚前端下沿和95%眼椭圆下沿同时相切的直线、前风挡玻璃与Y0面的交线,这三条线所围成的区域即为内后视镜布置建议区域,在此区域内初步布置内后视镜。
所述步骤3获得法规要求视野区具体为:以驾驶员座椅R点为基准向上平移得到驾驶员眼点,通过驾驶员眼点向后做出法规平面,在此平面内,做出空载载荷的地面与法规平面的交线,并从该交线上选取车辆纵向对称平面两侧各10m作为标准要求的视觉区域线,取内后视镜镜面最高点,沿空载地面线的方向向法规平面做投影,过投影点做与视觉区域线平行的直线段,将该直线段与视觉区域线两端相连接组成一个长方形,此区域即为法规要求视野区。
所述步骤4具体为:做出驾驶员眼点的虚拟眼点,即驾驶员眼点相对内后视镜镜片的对称点,通过虚拟眼点与内后视镜镜面四个顶点的连线,并延长至眼点后60m的横向平面内,做出眼点在此平面内的视觉区域,即为理论视觉区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65084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