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充电桩的IK冲击仿真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672071.7 | 申请日: | 2022-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61672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6 |
发明(设计)人: | 袁鹏飞;江丙云;刘俊磊;胡鹏;吴俊;刘昊;李宏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万帮星星充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16C60/00 |
代理公司: | 常州佰业腾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1 | 代理人: | 吕小丽 |
地址: | 213000 江苏省常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电 ik 冲击 仿真 方法 | ||
1.一种充电桩的IK冲击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对所述充电桩的外壳进行多种不同应变率下的拉伸试验,以分别得到多个不同应变率下的工程应力应变数据;
S2,将多个所述工程应力应变数据分别转化为对应的真实应力应变数据;
S3,将多个所述真实应力应变数据输入仿真软件,构建所述充电桩的仿真模型;
S4,结合对所述充电桩的IK冲击试验,和利用所述仿真模型进行的IK冲击仿真,对所述仿真模型进行校核,得到校核后的仿真模型;
S5,利用校核后的仿真模型进行N次IK冲击仿真,其中,每次IK冲击仿真均得到对应的仿真结果文件以及对应的应力值或应变值,并根据对应的应力值或应变值判断该次IK冲击仿真后充电桩是否发生损坏,若第i次IK冲击仿真后充电桩未发生损坏,则在第i+1次IK冲击仿真前,先对第i次IK冲击仿真得到的仿真结果文件进行动态松弛操作,然后调整冲击位置,采用重启动的形式进行第i+1次IK冲击仿真,其中,1≤i<N,且i和N均为正整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桩的IK冲击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工程应力应变数据包括工程应力和工程应变,所述真实应力应变数据包括真实应力、真实应变和塑性应变,通过以下公式将所述工程应力应变数据转化为所述真实应力应变数据:
σT=σ(1+∈)
∈T=ln(1+∈)
∈P=∈T-σT/E
其中,σT为真实应力,σ为工程应力,∈为工程应变,∈T为真实应变,∈P为塑性应变,E为拉伸弹性模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桩的IK冲击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具体包括:
S41,利用所述仿真模型进行的IK冲击仿真,得到冲击位置的第一加速度曲线;
S42,在所述充电桩的外壳上设置加速度传感器和应变片后,对所述充电桩进行IK冲击试验,得到冲击位置的第二加速度曲线;
S43,不断修改所述充电桩的外壳的拉伸弹性模量,并在不同的拉伸弹性模量下重复执行步骤S41,直至所述第一加速度曲线与所述第二加速度曲线一致,得到校核后的仿真模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桩的IK冲击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速度传感器和所述应变片均贴设于所述外壳的冲击位置的背面。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桩的IK冲击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钢球冲击所述充电桩的外壳,以实现IK冲击试验和IK冲击仿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桩的IK冲击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进行IK冲击仿真时,在所述仿真模型或所述校核后的仿真模型中设置所述钢球接触所述充电桩的外壳的初速度,以模拟所述钢球从预设高度处下落冲击所述充电桩的外壳,其中,所述初速度与所述预设高度的关系为mgh=1/2*mv2,其中,m为所述钢球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h为所述预设高度,v为所述初速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桩的IK冲击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进行IK冲击仿真时,设定所述钢球与所述充电桩的外壳之间相距预设距离时为二者的接触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万帮星星充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万帮星星充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672071.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