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灵活编组的地铁共线运营列车运行图编制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1674526.9 | 申请日: | 2022-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60397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2 |
发明(设计)人: | 王义惠;丁苗苗;赵康祺;孟令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1L27/10 | 分类号: | B61L27/10;B61B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商泰律师事务所 11255 | 代理人: | 邹芳德 |
地址: | 10004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灵活 编组 地铁 共线 运营 列车 运行 编制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灵活编组的地铁共线运营列车运行图编制方法及系统,属于城市轨道交通运维管理技术领域,基于共线线路拓扑结构特点,结合列车在不同时段的客流特征,调整灵活编组列车的编组数,通过表征编组中的前车在干线上的到站时间、干线上的出站时间、支线上的到站时间、支线上的出站时间以及与后车的编组状态,以最小化车底运用数、最小化站内等待人数和最大化列车载客数为目标函数,构建列车灵活编组运行图编制模型;求解列车灵活编组运行图编制模型,得到共线条件下列车灵活编组列车运行图。本发明构建了基于站内灵活编组的列车运行图编制模型,绘制出的列车运行图运用到运营管理系统,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乘客服务水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城市轨道交通运维管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灵活编组的地铁共线运营列车运行图编制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里程持续增加,线路重叠的现象日益突显,导致列车运行组织的复杂性也不断增大。城市轨道交通的共线运营是指一条轨道交通线路上不仅有本线路的列车运行,还有通过跨线驶入本线路的其他城市轨道交通的列车运行,形成在某些区段存在有两条及以上线路的列车共同驶入同一条线路的一种列车运行组织方式。采用共线运营方式,对于新修建的线路从工程上看可以减少建设成本,且可以提高列车的直达性,减少乘客的换乘次数,同时也可以节约车辆和车辆段资源。
但是目前客流分布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使得共线运营方式的问题也日益突显。尤其是并线贯通运营模式下,列车分别交替驶入各支线,在高峰时段客流需求较大,由于共线区段的通过能力有限,难以满足支线区段的运营需求,导致乘客在支线站台等待时间长,甚至客流在站台堆积;在平峰时段客流需求较小的情况下,为了满足支线区段的运营需求,反而导致共线区段列车的满载率过低,增加了运营方的运营成本。
针对共线运行下的问题,现有解决方案通过根据不同时间的客流需求,改变列车之间的发车间隔或者采用混合编组方式,来适应客流在时间上分布不均衡的情况。可以采用灵活编组(仅仅在过轨站具备编组/解编能力。其中过轨站是指支线和干线的交汇车站)以适应客流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的需求,通过对交路方案进行优化,提高线路通过能力和减少车底运用。但是上述现有解决方案仍存在以下几点缺陷:由于受到轨道交通现有信号系统以及设备的限制,列车之间发车间隔将不能无限缩小,因此无法有效地缓解支线上乘客的需求以及共线区段通过能力趋于饱和的问题;为了保证乘客的出行体验,即使客流很小时也不能无限扩大列车之间的发车间隔,因此无法有效缓解在平峰时段共线区段列车满载率过低的问题;针对共线运营模式下干线、支线乘客的出行问题,仅仅通过对交路方案进行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干线、支线上乘客的需求,但是无法有效缓解共线区段通过能力不足的问题。
综上,现有的缓解客流不均衡引发的共线运营问题的方法,一方面受限于现有的轨道交通信号设备和无法同时兼顾降低运营成本和满足乘客的需求,即由于闭塞制式的存在使得列车之间的发车间隔不能过小,以及考虑到支线上乘客的等待时间不能过于长,导致列车之间的间隔不能过大。另一方面不能缓解共线区段通过能力趋于饱和的现象,采用仅仅过轨站具备编组/解编能力,能够提高支线上列车的密度,但是不能缓解共线区段列车之间间隔过大导致其通过能力不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灵活编组的地铁共线运营列车运行图编制方法及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至少一项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灵活编组的地铁共线运营列车运行图编制方法,包括:
基于共线线路拓扑结构特点,结合列车在不同时段的客流特征,调整灵活编组列车的编组数,通过表征编组中的前车在干线上的到站时间、干线上的出站时间、支线上的到站时间、支线上的出站时间以及与后车的编组状态,以最小化车底运用数、最小化站内等待人数和最大化列车载客数为目标函数,构建列车灵活编组运行图编制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交通大学,未经北京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67452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