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桥梁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713254.9 | 申请日: | 2022-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6024905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28 |
发明(设计)人: | 孙文晋;申维刚;毕玉;侯旭;张迅;鲁勤 | 申请(专利权)人: | 保利长大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21/00 | 分类号: | E01D21/00;G05D23/20;G01K1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哲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8 | 代理人: | 谢嘉舜 |
地址: | 510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桥梁 体积 混凝土 温度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桥梁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方法,包括温度监控阶段与温度调节阶段,温度监控阶段,通过设置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及外部的温度检测组件监测大体积混凝土内部及外部的温度,温度检测组件包括设置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及外部的温度检测单元,以实时监控桥梁大体积混凝土内部以及外部的温度数据,并将温度数据传输至与与所述温度检测单元连接的收集单元中进行收集,并经由收集单元传输至与所述收集单元通信连接的监控中心,该桥梁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方法能够避免混凝土内部和表层形成较大温差,导致不均匀的温度变形和温度应力,从而防止混凝土内部或表面产生热裂缝或贯通裂缝。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桥梁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桥梁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桥梁设计及施工技术的迅猛发展,刷新大跨径桥梁世界纪录的桥梁不断出现,随着桥梁跨度的增加,对于承台、塔座等大体积混凝土结构部位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然而由于大体积混凝土截面尺寸大,其在施工过程时,水泥的水化反应会产生大量水化热,而混凝土为热的不良导体,热量聚集在内部不易散发,而表面散热较快,这样在混凝土内部和表层形成较大温差,导致不均匀的温度变形和温度应力,一旦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即时抗拉强度,就会在混凝土内部或表面产生热裂缝或贯通裂缝。裂缝的出现,不仅影响结构外观质量,更重要的是会破坏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严重时会导致结构不能正常使用。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桥梁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方法,能够避免混凝土内部和表层形成较大温差,导致不均匀的温度变形和温度应力,从而防止混凝土内部或表面产生热裂缝或贯通裂缝。
本发明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桥梁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方法,包括温度监控阶段与温度调节阶段,
温度监控阶段,通过设置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及外部的温度检测组件监测大体积混凝土内部及外部的温度,
温度检测组件包括设置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及外部的温度检测单元,以实时监控桥梁大体积混凝土内部以及外部的温度数据,并将温度数据传输至与与所述温度检测单元连接的收集单元中进行收集,并经由收集单元传输至与所述收集单元通信连接的监控中心;
温度调节阶段,监控中心根据传回的温度数据控制设置在大体积混凝土内的温度调节组件对大体积混凝土内温度较高位置进行冷却;
所述温度调节组件包括设置在大体积混凝土内的多个冷却水管组、与所述冷却水管组的进水端连接的进水管以及与所述冷却水管组的出水端连接的出水管,所述冷却水管组在大体积混凝土内由上而下均匀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温度调节组件还包括与所述出水管连接的出水水箱、与所述进水管连接的进水水箱以及进水端与进水水箱连接的水泵,所述水泵的出水端与所述冷却水管组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温度调节组件还包括连接所述进水水箱及所述出水水箱的电磁阀。
进一步地,所述温度调节组件还包括分水器以及与监控中心通信连接的无线流量控制器,所述冷却水管组由多个相互平行的冷却水管组成,所述分水器的进水端与所述水泵的出水端连接,所述分水器的出水端与每一冷却水管连接,且所述分水器与每一冷却水管的连接端均安装有无线控制流量阀门及流量计,所述无线流量控制器与所述无线控制流量阀门及流量计通信连接。
进一步地,相邻所述冷却水管组之间的间距为100cm,同一冷却水管组内相邻冷却水管之间间距为100cm,且所述冷却水管组与大体积混凝土表面的间距大于50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保利长大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保利长大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71325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超温报警的水解清洗炉
- 下一篇:一种真空绝热一体化复合板及其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