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缆的整线接合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742924.X | 申请日: | 2022-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63879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4 |
发明(设计)人: | 周典好;高林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德能电力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43/00 | 分类号: | H01R4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新站区***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缆 接合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缆的整线接合方法,属于电缆连接技术领域,包括将线芯处理为伞状线芯交叉拧紧;组装两组接线盒;将电缆暴露部分插入至接线盒;使用夹紧机构将拧紧的线芯夹持固定;插入防护盖,使用螺栓将防护盖固定,线芯交叉拧紧包括:剥去电缆端部的绝缘层;靠近绝缘层的线芯进行绞合并拧紧;将两组电缆的线芯处理为伞状将线芯散开。通过设置夹紧机构,通过夹紧机构对缠绕完毕的线芯部分进行夹持固定,免去使用铜管或电胶布缠绕于线芯外侧,此种方式相较于铜管操作更为简便,相较于电胶布稳定性更高不容易发生脱落,并且可通过第一接线盒、第二接线盒和防护盖对线芯部分进行防护,起到良好的绝缘和防潮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缆连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缆的整线接合方法。
背景技术
电缆之间如何对接是每个电工必须掌握的方法,电缆对接的常用方法有:第一种是绞合连接,将电缆的线芯做交叉相互缠绕2到3圈,第二种是将线芯重叠填入到其中一个线芯中,再选择另一电缆将铜线在上面缠绕,再将被连接导线的电缆折回,将两端的电缆缠绕几圈,第三种是将靠近绝缘层的地方进行绞合并拧紧,将剩余的电线组合成伞状并相对插入,将翘起的线芯进行缠绕。
电工实际操作过程中在电缆相互绞合或缠绕完毕后大多都会使用铜管再缠绕于线芯外侧进行二次加固,部分操作时会使用电胶带进行缠绕二次加固并完成绝缘操作,使用铜管缠绕加固时需要使用到额外的工具进行折弯,使用电胶带时若胶带使用时间较长容易出现粘性降低发生脱落的现象,因此需要设计一种集固定与绝缘一体且便于操作的电缆的整线接合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缆的整线接合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使用铜管缠绕加固时需要使用到额外的工具进行折弯,使用电胶带时若胶带使用时间较长容易出现粘性降低发生脱落的现象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缆的整线接合方法,包括将线芯处理为伞状;
线芯交叉拧紧;
组装两组接线盒;
将电缆暴露部分插入至接线盒;
使用夹紧机构将拧紧的线芯夹持固定;
插入防护盖,使用螺栓将防护盖固定。
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夹紧机构,两组电缆按照传统的方式处理为伞状后绞合缠绕拧紧,操作完毕后将电缆穿入至第一接线盒和第二接线盒中,转动手柄使得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转动,进而使得螺纹连接于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外侧的滑块直线移动,由于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的螺纹呈反向设计,使得滑块反向移动,进而带动滑块上端的弧形夹板可向中部靠拢,通过弧形夹板将电缆线芯缠绕部分进行夹紧,夹紧机构设置有两组可对缠绕部分的两个端部进行夹紧处理,通过设置第一接线盒、第二接线盒和防护盖,由于夹紧机构的直线导轨均可通过第二螺栓与接线盒固定,将线芯夹紧后可从插槽插入防护盖,通过第一螺栓将防护盖与接线盒固定,使得第一接线盒、第二接线盒和防护盖可形成密闭空间对电缆暴露的线芯部分进行防护,同时该第一接线盒、第二接线盒和防护盖均为绝缘防潮材质,可快速完成线芯的绝缘处理与防潮处理,免去使用铜管或电胶布缠绕于线芯外侧,此种方式相较于铜管操作更为简便,相较于电胶布稳定性更高不容易发生脱落。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线芯交叉拧紧包括:剥去电缆端部的绝缘层;靠近绝缘层的线芯进行绞合并拧紧;将两组电缆的线芯处理为伞状将线芯散开。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组装两组接线盒包括:将两组散开的线芯相对插入;将每一边翘起的线芯进行缠绕。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将电缆暴露部分插入至接线盒包括:第一接线盒和第二接线盒,所述第一接线盒和第二接线盒为绝缘防潮材质,绝缘塑料的外侧设置有防潮涂层;将电缆的绝缘部分从第一接线盒和第二接线盒一侧的穿线孔穿入至盒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德能电力建设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德能电力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74292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